據5月10日《環球時報》報道,美國國務卿希拉裏8日從印度失望地離開。此前3天時間,她強硬地要求新德里減少從伊朗的石油進口,不過這個地區親密夥伴並未執行“美國意志”。一邊與美國交談,一邊接待龐大的伊朗貿易代表團,印度這個“太極招式”被西方輿論解讀為“對美國的有意挑釁”、“帶了個壞頭”。“美印關係塑造21世紀”是不是被過度吹噓了?柏林亞洲問題專家夫羅裏揚説,美印除了“民主國家”這個共同標簽外,它們之間的戰略衝突不亞於美中。希拉裏臨走前,印度外長克裏希納重申,伊朗仍然是印度能源需求的“核心國家”,印度輿論歡呼説,政府沒有屈服於美國的“粗魯施壓”。有分析説,印度能否真正脫離“跟班”命運,恐怕要等到6月28日美國宣佈對進口伊朗石油的最後制裁名單了。
在很多西方媒體看來,這是和美國有戰略夥伴關係的印度的“非常規表現”。美國《普氏石油新聞》認為,克裏希納的表態標誌著新德里在伊朗問題上的外交立場出現重大變化。雖然印度煉油商減少了從伊朗進口的原油量,但面對美國制裁措施,印度政府一直公開堅持將繼續從伊朗進口石油。德國《世界報》説,希拉裏訪問加爾各答和新德里“呼聲響亮”,但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並沒有執行“美國意志”。特別是在伊朗問題上,印度與西方背道而馳。俄羅斯《商業諮詢日報》稱,印度的表現肯定會讓美國十分不滿,這是對美國強權的挑戰和藐視。在美國強力制裁伊朗之時,印度此舉無疑為其他國家“帶了一個壞頭”。由此可以看出,印度與美國的關係並不像表面那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