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分析稱美敵視政策致伊核危機 雙方仍有妥協空間

時間:2012-04-17 13:18  來源:法制日報

  上次核談判發生在15個月前,但因各方分歧較大無果而終。而此次據媒體報道,此次談判取得“建設性成果”。

  不過,平心而論,要徹底解決伊核問題,美國須做更多工作,尤其應給予伊朗安全保證,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否則該問題仍將像以往那樣持續下去且危機不斷。

  美國是伊朗核始作俑者

  從時間跨度看,伊核問題並非一個新問題,而是已有近50年曆史的老問題。追根溯源,推動伊朗成為“核玩家”的始作俑者不是他國,正是美國。正如伊朗外長阿裏阿克巴爾薩利希4月13日在美國《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因與當時的巴列維王朝關係良好,美國在1967年向伊朗轉讓了一個核裝置和一些作為該裝置燃料的武器級鈾。以此為開端,伊朗逐漸擁有了核能力。在兩國交好的歲月裏,美國不斷向伊朗提供技術和燃料支援,所謂“伊核問題”也不存在。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趕下臺,美伊關係隨之交惡。1980年4月,兩國斷交。儘管美國不再提供核技術和燃料支援,但伊朗並未因此放棄核能力,反而想法設法突破美方封鎖,繼續推進自身核能力建設。因此,之所以有今日的伊核問題,美國難辭其咎。

  美敵視政策致伊核危機不斷

  與伊朗斷交後,美國開始對伊朗奉行極端敵視政策,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美國就不斷炒作“伊朗可能在近期內就獲得核武器”,伊核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伊朗方面雖遭受美國制裁和八年的兩伊戰爭(與伊拉克在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的戰爭),其核設施有所損毀,但始終未放棄發展核能力。伊核問題也逐漸成為一個真問題,並不時演化為“危機”。尤其是“911”事件後,美國在2002年將伊朗定性為“邪惡軸心”國家、“暴政前哨”和“支援恐怖主義國家”,醞釀針對伊朗的作戰方案,兩國關係也因此雪上加霜。

  伊朗為維護自身安全,把擁核視為戰略威懾重要手段,伊核危機遂愈演愈烈。所以歸根結底,伊核危機的實質是美伊雙邊關係問題,而根源卻是美國對伊敵視而導致兩國在戰略層面上的極端互不信任。

  中東地緣政治劇變的壓力

  近十年來,伊朗所處戰略環境不斷惡化。美國先藉口“911”事件進軍其東鄰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追剿基地組織;接著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劍指其西鄰伊拉克,最終將薩達姆送上絞刑架。而此輪中東北非劇變後,卡扎菲被斃,拉登則命喪巴基斯坦。至此,美國在中東北非的幾個“眼中釘”非死即亡,伊朗自然而然被凸顯出來,並面臨被美國左右夾擊的風險。

  而在近期,美西方等國又通過禁止進口伊朗石油等措施,加大對伊朗的孤立和制裁措施。長期與伊朗敵對的以色列更發出戰爭威脅,揚言要對伊核設施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就像它在1981年和2007年分別對伊拉克和敘利亞核設施採用的做法一樣,以延緩伊朗研發核武器的步伐。此輪危機因此呈現出向戰爭演進的態勢,形勢極其緊迫。

  美伊雙方仍有妥協空間

  美伊兩國在此次會談前劍拔弩張。伊朗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不斷舉行大規模軍演。美國則劃下紅線,宣稱“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就等於宣戰”,不僅聯手其他國家加強對伊制裁力度,而且還向中東海域部署3艘航母戰鬥群以震懾伊朗。兩國瀕臨戰爭邊緣。

  但另一方面,兩國又不願真正開戰。伊朗方面,雖然強硬,但依其實力難以在對美戰爭中取勝。

  美國方面,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還未完全結束,對正在尋求連任的奧巴馬而言,再發動一場伊朗戰爭,不僅政治代價過大,而且可能使本已極其混亂的中東局勢火上澆油,最終得不償失。

  因此,兩國此前的相互“嚇阻”行為也因會議的“建設性結果”而達到各自目的。美國聲稱是制裁和軍事威懾把伊朗拉回到談判桌。伊朗則可聲稱不僅成功抵制了美國的“戰爭訛詐”,而且捍衛了自己利用和平核能的權力。

  但無論如何,製造戰爭危機和大玩“膽小鬼遊戲”,並不符合美伊的根本利益。雙方唯有真誠合作,尤其是美國必須改變對伊敵視政策,給其安全保證,改善伊朗生存環境,才是化解伊核危機的正確途徑。(程宏亮 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