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專家稱美醫改法案無論成敗 對奧巴馬大選都有利

時間:2012-03-29 10:52  來源:中國廣播網

  3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聯邦最高法院外,對醫改法案持不同意見的群眾在辯論。當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奧巴馬政府醫療保險改革法案舉行的聽證會進入最後一天,法官們就醫改法案能否在砍掉“強制醫保”條款後繼續存在聽取陳述。(圖片來源:新華社)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要福利還是要權利?圍繞這個命題,今天淩晨,美國醫改法案的第三場聽證會轟轟烈烈地結束。三天辯論過去,吵聲、罵聲、叫好聲,聲聲入耳,然而勝負、進退、最優解,事事不明。萬眾矚目的聽證,究竟分歧何在?結論又將如何影響美國政局?

  一黨叫“好”,另一黨勢必説“糟”。美國政壇驢、象間的拉鋸遊戲,全世界都耳熟能詳。只不過,這一次的醫改法案之爭,成為一場美國的全民拉鋸。今天淩晨結束的最後一場聽證,延續了前兩場的人氣,高院大法官面面俱到、咄咄逼人,甚至開始討論否決法案可能帶來的後果;法庭外的示威者更是拉開了架勢。對支援者來説,法案意味著安全感。

  支援者:有了這個法案我就能買得起處方藥了,我的兒子也不用因為我們買不起藥而受苦,不用跑老遠就能享受基本醫療。

  而反對者稱,法案中“不買醫保就罰款”的強制條款,讓人無法接受。

  反對者:如果我們在法庭上無法推翻這一法案,如果政府強制我購買醫保,我既不會買也不會付罰款,他們盡可以把我關進監獄,美國有幾百萬人都會選擇這麼做。

  寧進監獄,不買醫保,對一部分美國人來説,享有決定買或不買醫保的自由,比享受完善的保障更加重要。“福利擠佔權利”的憤怒,使得這項惠及三千萬底層民眾的醫改計劃命途多舛。法案于2010年簽署生效,2011年一度由眾議院投票宣佈撤銷,本月,眾議院甚至通過表決,廢除了醫改法案設立的一個醫療成本控制委員會。在此關頭,白宮發言人卡尼“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卡尼:我知道奧巴馬總統對司法部檢察總長有很大的信心,對我們將做出的論辯很有信心,我們一直以來也已經反覆強調,法院所審查的內容都是符合憲法的。

  符不符合憲法,卡尼説了不算,奧巴馬説了也不算。儘管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有47%的受訪者支援醫改,領先反對者11個百分點,但在9名大權在握的大法官眼裏,這項被戲稱為“奧巴馬醫保(obama care)”政績里程碑,前景不妙。美國媒體判斷,9位大法官已經分裂為自由和保守兩派,力量對比是4:5。反對法案的5票,票票堅定。不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郭憲綱認為,奧巴馬還遠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郭憲綱:如果判決對奧巴馬不利,我覺得奧巴馬應該還是有上訴的手段吧,第二我覺得最高法院是不是能夠輕易判醫改法案違憲。這種可能性我自己估計不是很大,畢竟這個醫改法案是涉及到3000萬,10%的美國人醫療待遇的問題,最高法院是不是最後會來一個什麼折衷的方案,對這個醫改法案做一些修改以後再批准。

  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全民醫保的發達國家,美國在醫改法案簽署前有16.7%的公民沒有醫保;如果法案能在2014年順利實施,美國將能夠告別50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的時代。身為法案的力推者,奧巴馬的惠民新政劍指總統大選,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坦言,奧巴馬可以輕鬆贏得底層民眾的愛,只不過愛換不來選票。

  金燦榮:醫改法案讓過去三千萬左右徹底沒有醫保的人獲得了某種形式的標準比較低的醫療保障,但是政策上現在有一個矛盾性現象,這個三千萬獲利的人是社會地層,他們過去一般不投票,所以奧巴馬現在就尷尬了,他帶來了變革所以他在政治上可能沒有什麼回報。相反共和黨那幫老兄政治熱情很高,對法案的反抗力度也非常大,就是到了最高法院判決奧巴馬贏我估計共和黨反對一點不會減弱。

  待到6月下旬裁決出爐,距離美國大選將僅剩4個月。民主黨人眼裏,法案是成王敗寇的必爭之地;而在共和黨人看來,廢除此法案,便離總統寶座又近了一步。而郭憲綱分析,照此發展,無論成敗,民主黨都是贏家。

  郭憲綱:現在看來這個醫改法案不論通過或者是不通過,我覺得對於奧巴馬的大選都應該是有利的。從民主黨來講,民主黨內核心的這些選票不會因為醫改有什麼變化。共和黨這一邊,他的候選人到現在還沒有最後定下來,他們內部還在拼殺,但是羅姆尼有可能勝出。羅姆尼其實在當州長的時候他也是支援過醫改的,從羅姆尼態度來看,他可能不會那麼強烈的反對這個醫改。如果通過,那是奧巴馬主張的勝利,如果醫改方案通不過,很多人都會歸咎於共和黨,説你共和黨不顧窮人的死活。(記者 沈靜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