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分析稱歐洲政要訪華應講對等 要多考慮中國需求

時間:2012-02-02 10:36  來源:光明日報

  龍年春節剛過,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據了解,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洲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也將聯袂訪華,出席去年被推遲的第十四次中歐領導人會晤。

  俗話説,“無事不登三寶殿”,國內外媒體在猜測和分析歐洲領導人接踵訪華的目的。有分析人士認為,作為龍年首批訪華的西方政要們顯然不會流於一般性的“客套拜年”,他們的公文包中一定有向中方提出要求的長長清單。

  的確,當前歐洲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的支援。過去一年,歐洲飽受主權債務危機的折騰。近來,隨著一系列措施出臺,歐債形勢出現了動蕩中趨穩的跡象,但問題遠未得到根本解決。今年上半年,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將迎來償債高峰,融資壓力較大。不久前,法國、奧地利相繼失去了3A主權信用評級。歐洲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復蘇和充分就業,更是任重而道遠。

  陷入階段性窘境的歐洲將目光投向中國,一點也不奇怪。在剛剛閉幕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上,有一場討論的主題是“讓中國的億萬財富發揮作用”,包括默克爾在內的歐洲領導人參加了這次會議。歐洲媒體稱,中國如果承諾繼續購買歐洲債券,將給歐元區提供一條“重要的生命線”。歐洲還希望吸引中國企業投資,幫助歐洲創造就業,振興經濟。

  實際上,在歐洲最困難的時候,中國一直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對歐洲最大的幫助是政治上的支援。當一些國家和國際機構齊聲“唱衰”歐洲時,中國沒有跟風,而是“孤獨地”堅持傳遞對歐元和歐洲一體化的信心。對歐洲來説,“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中國對歐洲的支援並沒有停留在口頭上。2011年,中歐貿易額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歐盟繼續保持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並且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根據歐盟統計數據,去年前三個季度,歐盟對華出口增速領先於歐盟總出口近7個百分點。有報道説,中國通過並購等方式,對歐洲的投資明顯增加。

  中國支援歐洲既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的應有之義,也是出於中國傳統的為人和友邦之道。中國人最看重“患難見真情”,在別人需要時伸出援助之手理所應當。中國遭受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歐洲許多國家在第一時間向中國提供了急需的幫助。歐盟儘快走出危機,也有利於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我們希望中歐之間繼續秉承和發揚互利合作的精神。

  歐洲領導人此次來華,不應簡單地向中方提出要求清單,也要多想想中國有什麼需要,歐洲可以為中國提供什麼支援,可以為中歐關係的長期穩定發展做些什麼?相對於歐洲向中國提出的“經濟”要求,中國對歐洲的希望更多是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歐盟迄今還維持著具有強烈冷戰色彩的對華武器禁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歐盟卻遲遲不願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一方面歡迎中國增加對歐投資,另一方面卻聽任輿論將中國投資“政治化”,“中國經濟威脅論”在歐盟內部仍頗有市場。中國企業到歐洲投資還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有人主張將這些問題與支援歐洲相掛鉤,但這並非中國的主流聲音,也很少有人期待這些問題能夠很快得到解決。但中歐關係的持續發展需要得到雙方民眾包括中國廣大民眾的支援。歐洲領導人應該利用各種機會,向中國民眾説明歐盟的政策。

  歸根到底,歐盟究竟想在中國民眾中樹立一個什麼形象?是有求於人卻不平等待人的歐盟?還是致力於同中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歐盟?希望歐洲領導人能設身處地地自我反省,三思而後行,給出一個睿智且具有遠見卓識的答案。(歐陽實)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