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引述石油産業人士的預測,如果霍爾木茲海峽被關閉,沙特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可以通過其東西向的石油管道系統將原油運往紅海港口延布,預計將有每天300萬桶的出口能力。
亞洲國家應對衝擊能力提升
據美國能源資訊署的數據,2010年伊朗石油出口前五大目的國中,四個是亞洲國家,分別為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史蒂夫 列文認為,隨著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東石油依賴的減少,亞洲國家才是伊朗石油最大的買家。
目前,亞洲一些國家都在尋找替代供應方案。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政府正在研究將伊朗原油進口比重降至2010年水準,以回應美國要求禁運伊朗原油的制裁,各煉油公司現已在自發尋找替代進口來源,所以降至一年前的水準並不困難。日本將目光投向了沙特。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到訪的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7日下午在與沙特外交副大臣阿卜杜勒阿齊茲舉行會談時表示,希望沙特能夠穩定石油供應,以幫助日本應對災後一年原油需求的增長。
查道炯認為,伊朗局勢對日本石油供應的影響比較小,因為日本戰略儲備較大,可以達到供應140天的用量;對韓國影響大一些,但是基於韓美盟友關係,韓國可以借調美國的戰略儲備;對新加坡影響則較大,因為新加坡沒有太大的石油儲備,這將可能影響其石油進口加工業。總體來説,雖然伊朗局勢會對亞洲石油供應有一定衝擊,但由於石油危機和中東局勢的不確定性長期存在,亞洲國家應對這種不確定性的能力也有提高,建立國家戰略儲備,尋找石油進口替代國家,提高煉化能力,發展新能源等,都將使得伊朗局勢對亞洲國家的影響下降。
據美國能源資訊署的數據,2011年1月至6月,從伊朗進口的石油佔中國進口石油的比重為11%。查道炯認為,對於中國來説,石油戰略儲備規模還較小,由於沒有更多地參與國際能源儲備的協調機制,伊朗局勢會對中國油價短期內産生一些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影響很有限,畢竟伊朗還會逐步恢復其出口。中國未來應當更加重視加強石油安全,建立和擴大國家戰略儲備,更積極地參與國際間能源儲備的合作與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