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近交睦鄰。美國亞太新戰略,重點選擇拉攏越南、菲律賓、緬甸,瞄準中國外交“軟肋”。中國必須把改善與周邊鄰國關係提高到全球戰略高度,揚棄“遠交近攻”思想遺毒,認識“遠親不如近鄰”。目前中國對周邊鄰國提出的“好鄰居、好朋友、好親戚、好夥伴”口號,缺了“兄弟國家”情調。泱泱大國要包容、寬讓,發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緊緊團結周邊國家,使外來挑撥勢力無機可乘。
第五,穩定朝鮮。數十萬抗美援朝志援軍的鮮血凝結起來的中朝友誼不能因為金正日突然逝世而遭破壞。應該幫助朝鮮穩定政局,設法使朝鮮經濟發展。中國仍應促使朝鮮回到北京六方會談的國際框架中來,緩和朝鮮半島形勢。
第六,中日和解。必須堅持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以中日友誼為重點的外交政策,使得具有強大互補性的中日經濟合作與貿易交往日益深化。中國和平崛起對日本來説是機遇大於利益衝突。日本以高度發達的經濟與和諧穩定的公民社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大有裨益。歷史遺留的一些爭議與感情疙瘩都可以從長計議。民間往來日益頻繁,對一些個別衝突摩擦,要審慎處理,不讓傳媒隨意攪渾。
第七,中印諧音。中國和印度是當今地球上“民族國”世界中唯一的兩個 “文明國”。已故中國大師季羨林把中印睦鄰關係形容為“天造地設”。按照 “Chindia/中印大同”的理想使這1/3人類成為仁愛、和諧、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典範,而且更進一步變成“親如兄弟”的合作戰略夥伴,那樣中國的西藏、新疆就繁榮穩定,南亞、中亞的形勢也會化干戈為玉帛。印度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成為國際上“反華”集團的馬前卒,這點美國人最清楚。
第八,東盟媒介。習近平近日在曼谷説,“東盟是東亞合作的中心”,堅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主導作用是“推進東亞區域合作要把握好的重點”。中國應持續成為東盟最大貿易夥伴,繼續發展以東盟為樞紐的東亞經濟整合進程,促進地區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