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美國應克制“塑造”世界的衝動

時間:2011-11-28 09:00  來源:人民日報

  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究竟意味著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這是一個關係21世紀國際關係體系變革方向的大問題。透過種種國際熱點問題,能夠觀察到對這個大問題的不同看法。

  美俄有關反導問題的較量就是一個新例。在俄方看來,在反導對話與合作過程中,美國“必須以明確的法律基礎來保障俄方安全”。儘管這種要求並不過分,但美方顯然不想做出這樣的承諾。

  美國對俄羅斯政治體制、價值觀以及改革道路多有質疑,認為俄羅斯在諸多方面出現“倒退”。但是,一個與西方有著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能夠按照西方的路徑走下去嗎?在這方面,俄羅斯有過教訓。基於對歷史文化傳統和國家“品格”的把握,俄羅斯在規劃發展道路、處理各種現實問題時,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應有的“個性”。反導系統的啟動、運作以及部署等,都和美國及其盟友的“不安全感”聯繫在一起。

  曾幾何時,安全感的缺失是導致冷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分別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靠強大核武庫找到脆弱的“恐怖平衡”。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演進,但美國並沒有找到安全感。除去恐怖主義威脅等現實因素,這種不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緣于對自身絕對優勢地位的追求和對世界各國政治體制、發展道路一元化的迷戀。只有從根本上改變某些國家,才能剷除對美國仇視和威脅,這種思維方式在近年來美國外交尤其是反恐方面多有表現,其對美國政治信譽的損害以及地區局勢的衝擊有目共睹。

  1944年12月,美國《芝加哥論壇報》曾發表過一篇重要社論,後來被一些美國學者用來解讀冷戰發生的原因。那篇社論的核心觀點就是,美國承擔著改造世界、使世界更美好的歷史重任,而美國的“力量與不容置疑的意願已經緊緊地係結在了一起”。

分享到: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