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加沙問題需要大智慧
加沙人的記憶是痛苦的。戰火在這裡已經燃燒了100多年。1909年,絕大多數都是由俄國社會主義理想主義者構成的猶太複國主義運動成立了自己的武裝組織,這個組織的建立就是為了保護猶太人新建立的農田和村莊能夠免遭阿拉伯人的掠奪。接下來的一系列戰爭都是流血的記憶。間或的休戰時間裏,充斥其間的並不是和平,而是炸彈、起義和種種暴行。
歷史經驗表明,巴以和平進程十分脆弱,整個過程充斥太多不確定因素。任何一個消極因素都可能使和平進程走回原點。雙方積怨太深,國內又各有強大的掣肘力量,所以雙方很難走出“和談—破裂—衝突—復談”的怪圈。
巴以之間的仇恨,是失去家園、失去親人所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以及在此基礎上積澱而成的一種更深層面上的對立、對抗和仇視。他們的土地縱橫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們的心裏卻充滿隔膜與仇恨。
從6年前以色列撤離加沙地帶到最近的交換俘虜,都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巴以舊有的格局,並沒有改變巴勒斯坦人被動的地位。巴以仍是佔領者與被佔領者、強勢與弱勢對壘,加沙地帶的苦難也還將繼續下去。中國女記者周軼君曾經在幾年説過,“在巴以地區,在這片傳説中離上帝最近的地方,我沒有見到天使,也沒有見到魔鬼;流血的,流淚的,都是人。”這句話,到現在為止,仍不過時。
由於歷史、宗教問題,這個地區的和平問題需要人類的大智慧去解決,首先就要拋開地域的狹窄觀念,不是永無止境的資源掠奪,而應該是合作與溝通。
軍事熱點形成的原因日趨複雜
進入新世紀以來,軍事熱點問題似乎變得更加令人難以捉摸,熱點不再完全按照地緣關係排列,也不僅僅是資源的爭奪、民族的矛盾和宗教的衝突。傳統的戰略邊緣地帶仍在不斷製造著衝突和紛爭,而非傳統的因素又使熱點進一步升溫。
加沙地帶為什麼能夠長時間“熱”下去,為什麼有些曾經的熱點地區又逐漸轉“冷”,最終退出人們的視線?個中原因,令人深思。
首先,優越的地理區位是形成熱點區的基本前提。就以加沙為例,巴勒斯坦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北端,包括西起地中海,東至死海、約旦河之間的地區,北與黎巴嫩接壤,東與敘利亞和約旦為鄰,西南與埃及的西奈半島毗鄰,南端一角臨紅海的亞喀巴灣。它是聯結東、西阿拉伯世界的橋梁,是西亞唯一可通大西洋,又可出印度洋的地區,而加沙地區是巴勒斯坦的西南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其次,豐富的、具有國際意義或地區意義的資源,是熱點爭奪的物質內容。比如,我國南海地區成為熱點地區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海底蘊含大量油氣資源。而中東處於乾旱和半乾旱荒漠地區,對水資源的爭奪從歷史上一直是影響地區國際關係甚至是引發戰爭的導火索,目前也是巴以兩方爭奪的焦點所在。
第三,地區內部複雜的文化地理因素和歷史遺留問題,是熱點地區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礎。如西亞,它是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的發源地,不同宗教之間和同一宗教內部教派複雜,衝突頻發。
最後,大國介入是形成熱點地區的現代地緣政治因素。熱點地區可能存在大國之間的直接對抗,也可能在博弈雙方背後有大國之間的鬥爭與考量,這也是新熱點地區不斷産生的重要原因。(王斌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