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報道,聯合國一項新報告估計,全球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死於癌症、糖尿病、心臟病和肺部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這類疾病在未來25年內將給全球經濟帶來35萬億美元的損失。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報告中説,在國際社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愛之病、瘧疾和肺癆等傳染性疾病之際,四種主要的非傳染性疾病“在相對不受注意的情況下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且目前正演變成全球流行病”。
根據報告,2008年有3600萬人死於非傳染性疾病,佔了那年全球5700萬死者中的63%。在非傳染性疾病死者當中,將近80%來自發展中國家;900萬死者的年齡低於60。
報告説,到了2030年,非傳染性疾病預計將奪走5200萬條人命。
潘基文表示,造成非傳染性疾病迅速增加的因素包括:抽煙、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和濫用酒精等。
美國癌症協會執行長賽弗林指出,到了2030年,非傳染性疾病的致命率,預料將比傳染性疾病高5倍。
賽弗林表示,貧困者將首當其衝,因為他們負擔不起及早診斷和治療的費用,也得不到完善的醫療保健制度的照顧。他呼籲全球立即採取行動,開始應付“非傳染性疾病這個21世紀最嚴峻的健康挑戰”。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布盧姆教授指出,初步的調查結果顯示,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經濟成本“將在未來20年演變成驚人的經濟負擔”,對經濟發展和扶貧都會帶來巨大衝擊。
布盧姆正在領導一個由世界經濟論壇贊助的項目,該項目負責預測非傳染性疾病將為全球帶來怎樣的經濟負擔。
布盧姆説,他和他的研究小組估計,從2005年至2030年之間的25年,一些主要的非傳染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包括中風在內的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乳癌,將帶來35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他透露,這筆鉅款是目前全球衛生支出的7倍、過去25年海外發展援助金的15倍;若用這筆錢來扶貧,將可以大幅減少全世界的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