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阿第2輪總統選舉挑戰多 阿卜杜拉希望選民勇於冒險

時間:2009-10-23 10:42   來源:新華網

  

 

  10月21日,阿富汗總統候選人阿卜杜拉(中)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出席新聞發佈會。當天,阿卜杜拉宣佈拒絕與現任總統卡爾扎伊組成聯合政府,並呼籲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堅持公平、公正。新華社發(扎比攝)

  阿富汗定於11月7日舉行第二輪總統選舉。受安全局勢惡化、冬天逼近、聯合國擬撤換一半以上觀察員等因素影響,新一輪選舉面臨嚴峻挑戰。

  當地選情受美國、伊朗、巴基斯坦等國關注,可能影響美國阿富汗戰略和增兵計劃。

  三重困難

  第二輪選舉面臨安全局勢、天氣條件和工作人員三方面困難。

  由於選民受塔利班武裝襲擊威脅,第一輪選舉的投票率僅為38.7%。在武裝人員活動頻繁的一些南部腹地,投票率低至5%。據阿富汗政府統計,第一輪選舉期間,武裝伏擊、導彈襲擊和爆炸事件致使至少26人死亡。

  安全局勢因而成為影響第二輪選舉能否順利實現的重要因素。兩名候選人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和前外交部長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均認為,保障選民人身安全是當前要務。

  卡爾扎伊呼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國駐阿富汗部隊為第二輪選舉提供安保支援,“向打算參加投票的民眾提供所有安全保障措施確實非常重要”。

  阿卜杜拉説,希望選民敢於為總統選舉“再冒一次險”。

  阿富汗國防部21日説,計劃每天與總統選舉委員會、聯合國和北約部隊開“碰頭會”,以協調各方行動、確保第二輪選舉期間安全。

  阿富汗大部分地區已開始入冬,北部一些地方已有降雪。當地交通設施落後,數以千計選民下個月可能因大雪阻礙而無法參與投票。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日説,為保證第二輪選舉“透明可信”,擬撤換第一輪選舉中違反程式或涉及舞弊的200多名聯合國觀察員。

  歐洲聯盟輪值主席國瑞典外交大臣卡爾比爾特説,要在短時間內再次集結這麼多觀察員恐非易事。

  兩種前景

  阿富汗獨立選舉委員會21日公佈選舉舞弊調查後的第一輪得票情況。卡爾扎伊得票率從先前所統計的大約55%跌至49.67%,阿卜杜拉從28%升至30.59%。

  包括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在內的不少人認為,卡爾扎伊仍有可能在第二輪選舉中獲勝。

  卡爾扎伊是普什圖族人,在南部和東部部族地區獲廣泛支援。不少民眾認為卡爾扎伊執政經驗豐富,連任有助於維持政局穩定。

  不過,受選舉舞弊影響,卡爾扎伊即使贏得第二輪選舉,新一屆政府的合法性也會“打折扣”。他可能不得不讓阿卜杜拉擔任要職,以平息外界質疑。

  另外,卡爾扎伊如果得以連任,還需大幅調整內閣成員以加大反腐敗力度。

  阿卜杜拉在北部地區獲廣泛支援。他具有塔吉克族和普什圖族血統,在一些分析師眼中或有助於促進阿富汗民族團結。不過,阿卜杜拉與已故阿富汗北方聯盟前領導人、塔吉克族人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過從甚密,可能難獲普什圖族人認同。

  一些分析師説,如果阿卜杜拉當選,塔吉克族人可能在新一屆內閣居主導地位,從而加劇民族間緊張氣氛。

  阿卜杜拉在競選期間大打“反腐敗牌”,這符合廣大選民期望。

  多國關注

  美國、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密切關注阿富汗選情。

  美國國內就增兵阿富汗爭論不斷。白宮發言人羅伯特吉布斯21日説,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可能會在阿富汗第二輪選舉之前就是否增兵做出決策,“總統及整個工作團隊把阿富汗政府合法性視作極其重要(因素)”。

  美國政府一些高級官員幾天前説,在確定阿富汗今後由可靠政府治理之前,不應過早決定是否增兵以及增兵規模。

  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20日在前往日本的飛機上説,美國政府可能需在阿富汗確定下任總統之前確定美國阿富汗戰略和增兵規模。

  奧巴馬21日會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約翰克裏,了解對方最近幾天訪問阿富汗等國情況。“參議員克裏顯然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吉布斯説。

  美國國務院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官員21日告訴美聯社記者,美國可以接受卡爾扎伊和阿卜杜拉組建聯合政府。不過,美方不願表現出有意干涉阿富汗總統選舉。正如克裏當天與奧巴馬會談後告訴媒體記者,他訪問阿富汗期間“沒有把聯合執政這一概念擺上臺面,甚至從未做過這等嘗試”。

  伊朗、巴基斯坦等鄰國對阿富汗總統選舉持不同立場。

  據路透社分析,伊朗據信于上世紀90年代支援塔吉克族人馬蘇德,眼下更希望與塔吉克族較為親密的阿卜杜拉執政。

  巴基斯坦曾資助過塔利班,且國內不少人口為普什圖族人,可能更希望卡爾扎伊獲勝。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