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字號:
伊拉克 又聞戰爭“石油味”

  時間:2008-07-03 13:22    來源:人民日報     
 
 

  在國際油價飆升、突破140美元一桶之際,石油生産國伊拉克決定向外國開放油田開發。這本是件好事,卻引發了一場意想不到的爭議。

  伊拉克石油部官員日前透露,伊拉克將不通過招標即引進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等美歐6大石油公司的技術和服務,而且有關談判已接近尾聲。這一消息不僅遭到伊國內輿論的反對和
阿拉伯國家的質疑,在美國也招致非議。

  首先,人們再次質疑,美國發動伊戰的目的究竟是不是為了攫取當地石油?在美軍佔領伊並開始重建之後,美歐的石油專家們便以顧問的身份躋身於伊石油部門。甚至有報道問:“這是不是在美國政府的授意與指使下做出的決定?”

  其次,伊拉克議會尚未通過相關的“石油法”。石油産業由誰控制,是中央還是地方?石油收入如何在各族群間均衡分配?外資又如何參股分紅?這諸多問題都還無法可依,卻為何做出如此倉促的決定?

  人們還清楚記得,在戰爭之初,國際輿論就認為,這場戰爭“充斥著石油味”。《紐約時報》最近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當年美國政府曾信誓旦旦地向世界保證説,發動伊戰只是為了剷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解放而不是佔領伊拉克,更不是為了染指石油資源。可現在,這一政策的出爐,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某些政要的家族與美國的石油業有關係;其反映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石油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決定著美國在該地區行動的目的。

  《紐約時報》為此專發了一篇社論,進一步評論説,很不幸,這一交易讓阿拉伯世界更有理由來懷疑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動機,而且還將在伊拉克各個派別和民族間煽動起怨恨與不信任情緒。社論還指出,“不經招標即進入磋商與合同簽署,這是一個有缺陷的令人困惑的事態發展”。一些美國國會議員也認為,這樣做有損美國顏面,更有3位美國參議員要求政府撤銷這樣的合同,以免損害美國在世界上的信譽。

  不過,白宮發言人佩裏諾對美國介入伊石油問題的指控予以否認。她反駁説:“伊拉克是一個主權國家,它能夠基於自己的發展需要做出決定。”伊拉克石油部官員的解釋則是,伊需要這些美歐公司的技術和設備,以便對油田的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提高石油生産能力,而且這些公司在伊1972年實行石油國有化之前即有過在伊工作的經驗。有關官員還説,這些未經招標的合同規模有限,且是短期的,都在18個月到兩年之間。對這一解釋,雪佛龍副總裁毫不諱言地表示,儘管合約是短期的和技術服務性的,但這是個開端,可以為以後的長期立足和發展打開大門。

  鋻於諸多質疑與反對,原定於6月底簽約的時間表不得不推遲。與此同時,伊拉克石油部又于6月30日宣佈了一項重要決定:伊將向包括美、歐、俄、中等國在內的世界上35家大石油公司開放6大油田,進行為期5至10年的長期開採合作。公開招標的截止期是明年3月,並擬於明年6月完成全部合同的簽署。與前者相反,該決定得到廣泛歡迎。隨著伊拉克安全形勢有所好轉,伊拉克原油日産量已恢復到250萬桶,伊希望用5年時間將日産量提高到450萬桶。這就需要從國外引進大量的投資、設備和技術,對油田進行現代化改造與建設。儘管遠水不解近渴,但這對如久旱而望虹霓的世界石油市場來説,仍不失為是個利好消息。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伊拉克新批准6家外國石油公司參與油氣開發       伊拉克將與西方企業達成首批石油項目協議      
伊拉克和美國同意按期簽署長期關係協議       伊拉克駐伊朗大使稱伊拉克不接受美軍永久駐紮      
伊拉克安全局勢仍舊脆弱 重建亟待各方務實努力       伊拉克副總統敦促阿拉伯國家向伊派大使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相關視頻
新華新聞 | 新華臺灣 | 新華福建頻道 | 人民海峽兩岸 | 中新臺灣新聞 | 央視臺港澳頻道 | 光明網 |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 海峽新聞網 | 閩海網 | 環球網 | 刺桐之聲 | 四川新聞網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