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繁體 English
北京  陰轉小雨 27 ~ 20 ℃ 微風
新聞中心
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字號:
NASA“廢物利用” 舊探測器將再立新功

  時間:2007-07-05 14:15    來源: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太局(NASA)計劃重新利用兩架舊探測器,使它們重返太空執行任務。美聯社4日報道,“深度撞擊”號和“星塵”號將再度肩負重任,探索和觀測太陽系內外的多顆彗星和行星。

     戰功赫赫

     “深度撞擊”號和“星塵”號這兩員“老將”在彗星探測方面都曾立下赫赫戰功。它們帶回的數據和宇宙物質不僅有助於科學家重新認識彗星的形成過程,還對解開太陽系起源之謎大有幫助。

     2005年7月,“深度撞擊”號探測器釋放銅質撞擊器,與坦普爾1號彗星成功相撞,為全世界上演一幕耀眼的太空焰火。撞擊器擊中彗星下部,撞擊處出現一個明亮的光斑,衝擊産生的碎片在空中散開,如同雲狀。此後,“深度撞擊”號一直處於安全模式以保存能量。

     “星塵”號探測器曾飛掠維爾特2號彗星,以一個形似大型網球拍的“氣凝膠塵粒收集器”捕捉其微粒。2006年,“星塵”號探測器返回艙順利降落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中,帶回人類歷史上第一份彗星物質樣本。

     再度出征

     為盡可能節省開支,科學家決定再次啟用“深度撞擊”號和“星塵”號探測器執行任務,讓它們充分發揮餘熱。

     “深度撞擊”號的任務將分為兩部分。首先,它將負責收集太陽系以外行星的相關數據,以測定這些行星是否具有衛星和光環,並探測其他特徵。“深度撞擊”號還將作為觀測站,對距離遙遠的已知恒星進行觀測,這些恒星都擁有大型行星環繞其運轉。

     此後,“深度撞擊”號將於2008年12月飛掠名為“波星”的彗星。波星于1975年被發現,是一顆短週期彗星,繞太陽公轉週期約為11年。科學家們希望,通過探測波星進一步理解彗星形成和演化過程,探究彗星是否在地球生命誕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撥款有限

     科學家為“星塵”號探測器制定的計劃是,在2011年前往“深度撞擊”號曾經執行任務的地點——坦普爾1號彗星,旨在觀測2005年撞擊後産生的凹陷處。當時,撞擊産生的大量焰火導致科學家未能成功拍攝下凹陷處圖像。這也使坦普爾1號彗星成為首顆再度被探測器訪問的彗星。

     NASA沒有透露這一系列計劃的投資總額。但據估計,它們再度出征的價格將大大低於首次執行任務的價格。“深度撞擊”號計劃當年耗資3.33億美元,而“星塵”號計劃則是2.12億美元。

     馬利蘭大學是“深度撞擊”號探測器的開發方,同時負責後期運作方面的主要工作。大學負責“深度撞擊”項目的天文學家邁克爾埃亨説,項目小組提出的預算方案是4000萬美元,但是NASA只同意撥款3000萬美元。他説,雖然對預算問題感到非常失望,但是仍不願錯過再次利用“深度撞擊”號的機會。

     埃亨説:“顯而易見,我還是願意執行這項任務。”

 
編輯:system    
 
-您對新聞的評價-
很差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陳水扁“出訪” 臺當局與“友邦”粗糙玩弄新聞
鄭立中等會見出席07贛臺經貿研討會臺商代表
臺媒稱美國或在聯大公開反對陳水扁“入聯公投”
臺灣離婚率是10年前兩倍 每百人有6人離婚
馬英九“特別費案”偵訊錄音帶失蹤 或暫緩二審
臺勞工代表質疑臺當局強制公營單位宣傳“入聯”
臺灣西濱公路灌漿工程車衝撞16輛車 1死4傷(圖)
環保擋了財路 臺東旅遊業者遊行抗議環保人士
熱點新聞
中央下撥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費 解決受災群眾生活困難
一顆螺絲引發中國臺灣“華航”客機爆炸?
臺當局雙重標準處理瘦肉精豬肉 藍綠民代都反對
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紙包子”假新聞炮製者獲刑 稱一時糊塗導演鬧劇
第二十四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
奧運倒記時一週年,北京同一個聲音
迎接中國共産黨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奇聞趣事
上海夜空出現UFO超過10小時 並非夜光風箏(圖)
組圖:消防隊員端掉1.2米長馬蜂窩
獲救金雕陪主人滑翔機翱翔藍天(圖)
組圖:21頭黃牛竄上滬寧高速公路
學生網站大膽話題惹怒網友 探討15歲算不算晚戀
組圖:貴州一男子5分鐘內喝下10斤雜酒
禹州市民捉到人面蜘蛛(圖)
陜南發現我國最小的蝴蝶 翅膀展開12-17毫米
兩岸
新黨主席郁慕明參加贛臺經貿合作研討會
青春有約 20名臺灣大學生在廣西“三下鄉”
海峽兩岸各民族中秋聯歡活動在北京啟動
廈門願為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提供管道
廣州隆重慶祝臺資企業協會成立十五週年
服務台商子女 福建教育部門計劃開設“臺生班”
一個馬祖青年的大陸情懷:感動,無法言喻
八十余兩岸專家學者九月將聚廈門話“三通”
相關視頻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