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構建新聞界“走轉改”長效機制

2016年01月13日 15:28: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新聞界啟動“走轉改”活動以來,各媒體紛紛推出系列報道,報刊、電臺、電視臺刊發播出大量來自基層、生動鮮活的新聞,引起強烈反響,受到廣泛好評。“走轉改”是中國新聞理論、新聞思想的一次進步,不僅在業務、理論層面上是創新,也為我國新聞媒體機制、體制創新作出貢獻。可以説,“走轉改”將極大地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價值觀體系。

  “走轉改”活動應該成為新聞界的常態,成為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而推動一項活動常態化的最有效手段是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創新,將活動制度化,利用制度的力量約束、激勵、監督從業者的行為,變被動為主動,由自發上升為自覺。構建“走轉改”長效機制,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發揮媒體領導層的帶頭作用

  在“走轉改”活動中,領導帶頭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形式主義。領導怎樣走基層、走出了什麼成效、老百姓如何評價,會給本單位編輯記者樹立標桿、確定程式。因此,推進“走轉改”常態化,要以制度規約領導行為,以明文確立領導走訪基層、採新聞等新聞活動的頻率,充分發揮媒體領導層身先士卒的帶頭作用。

  二、建立有針對性的績效考核機制

  績效考核機制能夠充分發揮新聞從業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將“走轉改”工作納入現行績效考核體系,是重要的體制保障。要對“走轉改”工作進行系統量化,從數量、品質等方面建立科學認證系統,在效益考核中適當給予傾向支援,更好地激勵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開展充分調查研究,做出全面分析報道。

  三、靈活應用采編機制

  當前,我國新聞生産主要有兩種采編制度:采編分離與采編合一。采編分離即將記者隊伍與編輯隊伍分開,記者分戰線“跑口”寫稿,編輯則依據各自負責的不同內容劃分相應部室分類編排。采編合一,即在編委會下設相應部室,每個部室既有編輯也有記者,除重大採訪外,各部門獨立完成采編。在“走轉改”活動中,要靈活把握現行機制,適時根據工作內容及重要性調整采編機制,實現機制為人所用、為事服務,同時要完善新聞選題策劃機制,拓寬思路、擴大範圍,改變非此即彼的兩分思維,以更好地發揮新聞工作者的創造性。

  四、建立有效監督機制

  監督媒體是近幾年新興的術語,起因于“目前的傳媒生態並不健康,不少媒體還存在追求轟動效應、放棄媒體操守和職業原則的做法”。監督媒體是非常複雜的工程,因為媒體要實現有效的輿論監督、踐行對社會的承諾,必然需要較為自由、寬鬆的環境。但是,過於自由會導致權利濫用,引發監督甚至控制的要求。在“走轉改”中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對改變媒體之前的不良作法、改善媒體形象、更好地發揮媒體價值有積極意義。首先要發揮管理部門的職能,加強宣傳部門、政府部門對媒體及其從業者的監管,其次要通過權力機構建立相關的社會管理制度,如有學者稱可建立新聞評議會制度,把媒體義務監督員設計成為仲裁機制的一個部分,在媒體與受眾之間形成互動。

  五、完善新聞人才培養制度

  當前,我國的新聞人才培養職能主要由設置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教學機構來承擔。新聞學子學習到許多專業理論,但是從業後,許多理論在實際新聞業務中無法應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新聞從業者長時間在一線工作,更注意新聞實踐,缺少理論提升與理論修養,如何將二者優勢結合起來,值得深入研究。

  近幾年,許多新聞院校與媒體單位合作,建立學生實踐與從業人員培訓機制,但是這種方式目前停留在雙方自願合作階段,還沒有上升到制度層面。可以借助“走轉改”活動完善新聞人才的培育機制,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與培訓機制,打通高校與媒體之間的壁壘,實現人才培養的互動,還要建立鼓勵青年新聞工作者走訪基層的機制,將“走轉改”作為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有力抓手,建立多層次的培訓體系。(鄧文卿 中國傳媒大學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