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手記:赤峰博物館裏的歷史之旅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博物館新館2010年8月8日落成並正式開放,吸收了中國唐代、遼代的建築特色,典雅而雄渾。大樓主體工程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高27米,主體三層,地下一層,展陳面積4000平方米。博物館擁有四個文物專題展廳,兩個臨時展廳。在這裡,我饒有興趣地了解了赤峰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之一的璀璨歷史。
講解員介紹説,赤峰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一萬餘件(組),其中精品文物1500件(組)。它們突出介紹了赤峰地區四個文化高峰,既:新石器時代、北方青銅文化、遼金時期及蒙元時期。80%的展品為考古發掘成果,其餘為徵集、捐贈品。
我穿梭于蘊含中華文明的文物珍品之中,它們涉及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玉器、石器、骨器、鐵器、金銀器、絲織品、皮革製品、壁畫、書畫、珠寶等。講解員介紹説,最珍貴的展品包括: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紅山文化石雕人像、趙寶溝文化鳳型陶杯、夏家店下層文化彩繪陶鬲、遼代三彩鴛鴦壺、清代金字楠木骨灰罐等。和其他館藏精品一樣,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體現著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以及赤峰這座塞外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地位。
赤峰,紅山之意,因赤峰市城區東北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赤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全市總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464萬。居民主要為蒙古族,還包括漢、回、滿等30多個其他民族。赤峰境內有8000年的人類文明史。當地政府官員告訴我,赤峰有7300多處文化遺址遺存,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50處,先後發現並命名了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等八種考古學文化類型。
據講解員介紹,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尤以玉雕工藝聞名,出土玉雕文物雖然年代久遠,卻非常精美。紅山文化的標誌性器物“C”型碧玉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遺存早在 20世紀初就被發現。主要分佈在熱河地區(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大淩河與西遼河上游)。很多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的源頭是興隆洼文化,而産生了興隆洼文化的興隆洼聚落遺址已有八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華夏第一村”。
悠久的華夏文明是人類的無價之寶。通過豐富的館藏珍品,赤峰博物館為人們打開了一本了解中國歷史的書籍。在這個文化寶庫,我沉浸在一次歷史之旅,驚詫于新石器時代的中華文明,感嘆它歷經風雨,在今天依舊充滿魅力。中國政府斥資2億多元人民幣(約2940萬美元)修建這座博物館,使它具有年接待100萬人次參觀者的能力和召開大型專業學術會議的能力。這一切都讓我印象深刻。(羅馬尼亞籍記者費利恰 尼娜 蓋爾曼)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