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華潤希望小鎮:另一個村莊裏的中國?

2016年01月13日 14:21: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號:    

  網路媒體走轉改報道組

華潤援建前,小鎮村民黃兆康在自己門口勞動

華潤援建前,小鎮村民黃兆康在自己門口勞動

  關於村莊,學者熊培雲曾以自己的故鄉為例,説自己“願意把它當作我觀察時代興衰與人生沉浮的窗口,並相信透過它悄悄然的消長以及時而浮起的喧嘩,我更有機會理解這個時代以及深藏其中的土生土長的力量。”(熊培雲:《一個村莊裏的中國》)這一論述曾引起眾多讀者和網友的共鳴。近日,網路媒體走轉改報道組走訪了由華潤集團援建的廣西百色“希望小鎮”,切身實地地感受了一個與以往觀唸有所不同的農村。或許,我們能在這個村莊中看到一個不太一樣的中國。

  華潤援建前,小鎮村民黃兆康在自己門口勞動

  這是一個綠色的小鎮:青山環繞,綠水長流;這也是一個“紅色”的小鎮:數十年前,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的爆發地離此不過數十公里。

  套用熊培雲的話説,這個小鎮既不像江蘇的華西村那樣“富得流油”,也不像河南上蔡縣的一些村莊那樣“窮得流血”。

  這個小鎮位於廣西百色山區,曾是國家級重點貧困地區。轄區內共有7個村民小組,348戶,1428人,絕大多數為壯族。在華潤援建項目啟動前,青山綠水之中的村民可以享有的現代基礎設施極為匱乏,從住宅、醫療、教育、交通、供水和排污等各方面來看都極為落後。

  2008年起,央企華潤集團擔當社會責任,聯手當地政府對小鎮進行整體規劃,通過環境改造、産業幫扶和組織重塑三個環節,力圖全面改變當地面貌。很快,主要地段有了硬質公路,農民搬進了新居,孩子們也有了新學校。小鎮的整體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許多村民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追問——

  小鎮農民,是去是留還是返?

  華潤援建小鎮之前,當地村民要麼在鄉務農,要麼外出打工。

  隨著希望小鎮項目的進展,不斷有外出農民工返鄉參與建設。現為小鎮會計師的覃金秀和現為小鎮農民合作社副理事長的李森都是典型代表。

  覃金秀2004年高中畢業後去廣東打工,2008年聽説了華潤在家鄉援建的希望小鎮項目,報名並被聘用。在當地,高中學歷算是比較高的知識水準,現在的覃金秀已經被培養為持有從業資格證書的會計師。

  1968年出生的李森也具有高中學歷,曾經在廣東做電子産品裝配工。在華潤援建小鎮之前,他也曾做過當地將水果向外地代收代售的生意。後來,李森成為華潤希望小鎮“農民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將鎮內農産品推向更廣闊市場成了他的本職。對於個別在小鎮建設方面不太合作的農民,李森需要常做溝通工作。他説,人想致富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等天上掉餡餅。他向記者介紹道,如今當地村民很多留在小鎮上工作,也有小部分人堅持外出打工,其中大多是喜歡闖蕩的年輕人。李森自己21歲的大兒子目前就在廣東打工。

  李森還説,近年來,小鎮裏小夥兒常能娶到鎮外村鎮的姑娘,而鎮裏的姑娘卻很少嫁到外面去,到府的女婿倒是有幾個。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