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國家、地方和用人單位引才項目競相發力,我國對海外人才吸引力顯示出強大的“磁鐵”效應,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留學人才歸國潮正在奔涌。此生無悔歸華夏,“大數據裏看中國”欄目聯合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推出特別報道,聚焦四位“海歸”的心路歷程,講述鏗鏘腳步中的多彩人生。
——編 者
“千人計劃”引進海外人才
6000多人
“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國土壤裏成長起來”
監測PM2.5數值、鑒別食品品質、檢測皮膚癌……這些專業人士在實驗室才能完成的分析,將來普通人拿出手機掃一掃就能實現。鮑捷正致力於將此變成現實。
傳統光譜儀一直受制于大小和成本,無法進入日常生活。而兩年前,鮑捷團隊做出了手機晶片大小的微型量子點光譜儀,有望讓光譜儀變得廉價又便攜。
鮑捷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博士生導師,先後在美國布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求學、工作了七八年。
選擇回國搞科研,鮑捷沒有經歷太多糾結。他覺得,中國能夠給科學家提供更大的舞臺。“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國土壤裏成長起來,這對於我的價值遠遠比在美國要大。”
2013年回國後,鮑捷在清華大學建立了量子點光譜整合實驗室。他喜歡國內的科研氛圍,“我們國家對科研的投入,包括技術的轉化、産業化投入等力度都很大。”
鮑捷對光譜儀的産業化很有信心,因為他深刻感受到中國的活力。“回國永遠都不晚。在中國,機會永遠都有,要我們自己去挖掘。”
點評:自2008年“千人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引進教授層次人才數量是此前30年引進總量的20余倍。截至2016年,各地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5.4萬人。這幾年,國家出臺了各種形式的高端留學人才吸引計劃,他們先進的技術、經驗,強大的科研攻關和組織領導能力,為我國前沿研究、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這裡,個人夢想的實現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相連。
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
347家
“中國的創業環境,讓我看到很多可能性”
最近,羅天每天和設計師打磨設計稿、和同事視頻會議,忙得不可開交,不過她覺得很享受。
讓羅天癡迷的,是國內的創業環境和氛圍。2012年,羅天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很多同學加入了回國創業的大潮,她也選擇回國尋找機會。
“現在國內的創業公司已經改變了大家的生活,隨處可見移動支付、排隊機器、自動售賣機……這是很有活力的環境。大家都在談消費升級,你能看到很多可能性。”羅天説。
去年,她創立了“TaDah突然間”,一個從陶瓷器物起步的家居生活方式品牌。“TaDah”是一個英文擬聲詞,當有人想向你展示得意之作時,會喊一聲TaDah!每個盤子、茶杯,從一個模糊的想法到最後成品,羅天都會反覆打磨。她習慣把自己的想法畫在草稿上,再和設計師溝通具體的設計方案,經過反覆修改和打樣,讓草稿變成最終的設計圖。然後和工廠的製作者溝通,最後看著它成為實實在在握在手中的器物。
羅天説,和現在大多數迎著風口的創業者們不太一樣,自己做的可能是一個很慢的事業,希望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讓人們從日常的瞬間中獲得小小的驚喜和幸福。
點評:目前,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達347家,入園企業超過2.7萬家,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留學回國人員創業的先鋒作用十分明顯,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領域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優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躍的經濟、快速發展的高新産業、持續投入的科教事業以及海內外“人才、項目、技術、市場、資本、場地、服務”全面對接的平臺,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歸國追夢。
出國與回國人數比降至
1.26:1
“中國的‘快’,有挑戰性,更帶來成就感”
一年前,李博開始考慮大女兒的教育問題。他和定居在加拿大的朋友們交流,得出結論:還是讓女兒接受國內紮實的公立基礎教育。
李博和妻子趙莎莎曾經在加拿大留學多年。放棄移民身份回國工作,對於這個決定,夫妻倆一點都不後悔。
“在加拿大那幾年,最怕的就是和家人視頻之後,合上電腦的一刻,那種最難熬的孤獨。”2008年,趙莎莎碩士畢業,而李博來到加拿大攻讀博士學位才一年。趙莎莎曾考慮過在加拿大找工作同時陪伴丈夫,但她太熱愛祖國的文化,也認為在國內從事金融服務業,起點會更高,於是最終選擇了回國。
2012年,李博畢業回國工作。家庭團聚本來是他回歸的最大動力,但在回來以後,他卻驚訝于中國的發展速度:技術進步快、新的商業模式推廣和應用快、基礎設施建設快……在這樣“快”的生活節奏下做投資行業,讓他覺得既有挑戰性也有成就感。
隨著國內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去年他們也有了第二個孩子。一兒一女,他們的生活其樂融融。
點評:人才加速回流形成態勢,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已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6:1。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的薪酬待遇成為吸引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因素。我國已經佔據全球産業鏈中端並正在向高端邁進,為留學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出國留學和歸國發展人數之間的逆差將進一步縮小。
計劃報考公務員的“海歸”達
32%
“接觸中國的最基層,是一種沉澱”
去農戶家裏了解收入情況、幫村民代筆材料、交水電費……是“海歸”村官劉琦的工作常態。
2015年,從瑞典本科畢業後,劉琦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北京大興區採育鎮施家務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我從小就生長在農村,能把在國外學到的知識拿來建設家鄉,特有成就感。”劉琦覺得很值。
為了適應這份工作,劉琦沒少花心思。一開始,為了不給村裏人留下“洋氣、嬌氣”的印象,她每天騎自行車40分鐘上下班。
就這樣堅持了3個月,村民們漸漸和劉琦親近起來,誰家有事頭一個就願意找她幫忙。前幾天,村裏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為了避免房産糾紛,托劉琦代筆了一份遺囑,劉琦還作為見證人摁了手印。
作為一名“海歸”村官,劉琦感到幸運,“前4年在國外上學,也走過國外很多城市,接觸了很多國際化的東西。現在接觸中國社會的最基層,是一種沉澱。”
現在的農村和她出國前已經很不一樣。每天早上,都有清潔工把村裏打掃得乾乾淨淨。“去農戶家裏做農業普查的時候,可以蹭到大爺大媽們家裏的WiFi。”
點評:相關調查顯示,有32%的受訪“海歸”計劃報考公務員。大量的留學回國人員,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國家對留學人員也越來越重視,不少地區出臺新政放寬了海外留學人員報考公務員的限制。“海歸”報國,出現了新的趨勢和特點。
本期統籌:吳燕
數據來源: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下一頁 [延伸閱讀] 開放環境吸引更多外籍人才 中國“綠卡”成香餑餑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