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洋垃圾”暴利:1公斤服裝幾十元 門店年賺十幾萬

2017年06月16日 07:26:59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6月13日淩晨,廣東汕頭海關開展緝查行動,一舉打掉了5個固體廢物走私入境團夥。據初步查證,自2014年10月份以來,梁某、鄭某等攬貨通關團夥冒用他人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為汕頭市龍湖區某塑膠廠等多個境內貨主偽報走私進口廢塑膠、廢五金等固體廢物,涉案貨物約8.5萬噸,案值高達10億元人民幣。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近期,我國多地海關查獲多起“洋垃圾”走私進口大案。“新華視點”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洋垃圾”治理依然面臨複雜嚴峻形勢。

  高壓打擊屢查“洋垃圾”案

  固體廢物走私危害大、處置難,一直是全國海關打擊的重點。據黃埔海關沙田辦物流監控科科長林海介紹,來自境外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廢五金、廢塑膠等可迴圈利用的再生資源,進口實行許可證管理;二是廢礦渣、舊服裝、建築垃圾等不能作為資源使用、或雖可用作原料但不符合環保標準的固廢,俗稱“洋垃圾”。

  去年底以來,廣東查獲11870噸冶煉礦渣和部分生活垃圾、浙江查獲3000多噸電解鋁陽極炭塊殘極、大連查獲1000余噸走私固體廢物、廈門查獲來自韓國的500噸舊服裝……我國各地海關緝私部門連續圍堵、破獲多起“洋垃圾”走私案件。

  據海關總署通報,僅今年3月17日開展的整治固體廢物走私聯合行動第二戰役中,全國12個直屬海關就破獲涉嫌走私犯罪團夥17個,初步查證涉嫌走私進境固體廢物2.8萬噸。

  很多“洋垃圾”會被不法分子分銷給不具有加工資質的小作坊處理,導致不少地方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此外,“洋垃圾”還會給廣大消費者造成人身安全威脅。

  今年3月3日,汕頭海關和陸豐公安、邊防、打私、工商等部門在碣石鎮搗毀一個走私進口舊服裝儲存窩點,多達96噸的進口舊服裝被銹跡斑斑的鐵絲捆綁成堆,包裝袋上的英文字母還清晰可見。據汕頭海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舊衣服不僅來源不明,且未經檢疫、消毒,一旦流入市場不但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也會給消費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

  在汕頭海關6月13日查獲的8.5萬噸固廢案中,不法分子前期經營顯示,通過非法手段進來的固體廢物經過簡單加工處理,成為拖鞋、凳子、玩具、餐盒、食具、吸管等生活用品,潛藏衛生安全風險。

  賣服裝“洋垃圾”年賺十幾萬

  “洋垃圾”暴利驚人。記者此前在陸豐市碣石鎮採訪時了解到,非法“洋垃圾”舊服裝交易中品質好的按件批發,差的就“論斤稱”,1公斤服裝幾十元、1件衣服幾塊錢,到了門店開價十幾塊錢,相當於一轉手價格就翻幾番,有的門店一年可賺十幾萬元。

  在今年2月廣州海關查處的一起“洋垃圾”案件中,涉嫌走私進境的約800噸電子垃圾40余櫃、案值超1億元;在今年3月廈門海關的一次打私行動中,工作人員查扣國家限制進口的廢塑膠2000余噸,初估涉案案值超過6000萬元。

  “洋垃圾”屢禁不止的背後,是非法倒賣和轉讓固廢進口許可證的“黑色利益鏈”,倒賣“指標”成為一樁利益驚人的生意。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在東南某地查處的一宗“洋垃圾”倒賣案中,查辦人員發現,從2015年開始,兩家企業分別以每噸約80元的價格,向另一家擁有許可資質的化工企業購買了約1.8萬噸的進口廢塑膠批文指標,非法轉讓方牟利近150萬元。

  今年3月立案偵查的一起固體廢物走私案中,犯罪嫌疑人交代,實際收貨人在境外採購廢塑膠,之後由擁有許可證的某貿易有限公司與某無紡製品有限公司向海關申報進口,貨物放行後再運送給實際收貨人,兩家公司向實際收貨人收取每噸700元至800元不等的“包通關費”。

  辦案人員透露:“該案犯罪嫌疑人還交代,如果今年進口指標用不完,環保部門會在明年按照上一年實際進口量減少進口指標,企業於是鋌而走險利用這些指標去牟利。”

  我國2011年頒布實施《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進口固體廢物監管工作主要由海關、檢驗檢疫、環保、商務、發改等五部門共同負責。然而一些地方對固體廢物進口後實際的貨物流向缺乏有效監控,貨物通過許可證進口後是否在備案工廠進行加工,僅憑拍照來印證,漏洞較大。

  東部沿海某省有關部門近期查處了一家涉嫌參與走私固體廢物的化纖公司。執法人員發現,該公司建有三條用於處理進口固體廢物的生産線,實際僅有一條正常開工,而該公司仍按照每年産能全開即15000噸的“頂格額度”向海關報關,“套”出來的額度被“轉讓”到了其他省份的小作坊,企業從中牟取暴利。

  擠壓“洋垃圾”市場空間

  目前,東南沿海不少地方正加強部門合作,完善協同配合機制,築牢“洋垃圾”防控體系。

  福建海關等部門今年一季度抓獲3個走私固體廢物團夥,現場查扣國家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2000多噸,環保廳了解案情後將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並在各地開展排查,防止同類問題發生。

  廣東省陸豐市正組織公安、交通、海防打私、環保、市場監管等執法力量,分成陸上和海上兩個行動小組,對碣石灣海域和周邊路段實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監控,嚴防舊服裝非法流入。

  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李小東建議,檢察機關應與海關等共同研究制定打擊走私“洋垃圾”犯罪指導性意見,加強海關、環保部門與檢察機關的銜接配合,整體推動案件辦理進程,更全面精準打擊該類犯罪,對犯罪分子形成更大震懾力。

  業內人士認為,杜絕“洋垃圾”,既要加強部門聯動、增強打擊力度,也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創新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機制,減少“洋垃圾”消費市場。

  《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分行業分種類制定禁止固體廢物進口的時間表,分批分類調整進口管理目錄。相關專家認為,這一舉措將促使國內企業逐漸減少對國外廢物原料的進口依賴,轉而更好地利用國內廢舊資源,實現環境和發展的“雙受益”。

  曾經被外界稱為“電子垃圾之都”的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拆解走私廢舊電子電器産品現象一度氾濫猖獗。當地建立迴圈經濟産業園區,引導拆解戶入園實現統一生産、交易。

  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鄭金雄告訴記者,為了確保貨物流向清晰,防止“洋垃圾”非法交易行為,沒有登記資訊的運載固廢車輛和個人將會遭到相關部門查處。“如今,‘洋垃圾’一露臉就會被查處,自然沒了生存空間。”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