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北京共用冰箱食物供應不足成難題 不到半天就取完

2017年06月08日 09:36:15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5月29日,一場夜雨掃去了北京入夏以來的炎熱。時值端午節小長假,在北京順義區當環衛工的陸文生和老伴放假在家。上午10點,陸文生推出自己那輛破舊的自行車,衝著正在收拾東西的老伴喊了一聲後出門了,他想趁著休息,去榆陽路慈善商店門口的共用冰箱取點食物。這臺冰箱是北京第一台共用冰箱,陸文生夫婦和其他60多人是第一批受益者。和以往一個月吃一次餃子就算打牙祭的日子相比,剛開始取到食物的兩天,陸文生和老伴結結實實吃了兩頓肉。“太解饞了!”

  這臺冰箱從4月6日開始發放食物,至今已經運營了兩個月。《工人日報》記者在5月28日、29日前來探訪發現,這臺足夠為上百人提供食物的冰箱在獲得打工者歡迎的同時,也面臨著捐贈者有限、無法連續供應食品的尷尬。

  不足半天就被取完 肉類食品受追捧

  騎車半個小時後,陸文生來到一排畫滿彩色圖案的房子外面,他徑直推車走向一個酷似自動售貨機的冰箱旁停了下來。摩挲著手裏的兩張卡片,他透過玻璃向裏面張望,琢磨著要取些什麼東西。

  “昨天我接到工作人員的電話,説他們接到了個人捐贈,今天會有食物。果然充足一些,需要花點時間挑選。”逗留了十分鐘之後,陸文生在右側顯示屏上按下數字25,“嗶……請等待。”螺型鋼絲轉動,把一袋紅腸推下物架。有著兩周多的使用經驗,他已經可以熟練地掌握取貨流程了。

  陸文生和老伴兩周之前從社區工作人員那裏得到了兩張共用冰箱的取物卡。陸文生今年65歲,老伴61歲,河北張家口人。“年紀大,去工地沒人要,我們只能找份打掃衛生的活兒。”看兒子一家人過得困窘,老夫妻倆為了給孩子補貼家用,顧不上年歲已高,毅然決定來北京打工。當環衛工的收入並不多,加上陸文生有糖尿病需要藥物治療,在花錢上更是節省。“平時就吃點麵食充饑,肉類和牛奶都捨不得買。領到這兩張卡後,如果省著點吃,每天都能吃到一些肉。”記者注意到,他取到的食物裏基本以肉食為主。

  這臺冰箱一共有6排物架。陸文生開始取時,食物已經空了4排。位於冰箱下方的麵包、餅乾和牛奶余量較多。

  在一旁等待取物的快遞員彭傑拿到取物卡已經一週了,但來這裡好幾次都沒取到想要的食物,每次他送完快遞過來,食物都被其他人取空了。“有時只剩下一些酸奶。”彭傑告訴記者,他負責附近幾個社區的快遞,繁重的工作讓他的吃飯時間大受擠壓。“貨多的時候,午飯都要等到下午三四點才能吃上。”由於這塊區域比較偏遠,餐飲和便利店分佈並不密集,如果錯過了購買食物,餓了他只能忍著。這次他想取一些肉類,方便帶在身上,餓的時候拿出來啃上兩口,方便實在。“今天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送貨順道過來,沒想到還有餘量。”

  領取需要登記 個人捐贈要提供發票

  看到有人取出了東西,一些路過的人不斷走過來圍觀。“這個冰箱可以用?怎麼能領到卡?”見有人詢問,陸文生加快了取食物的速度。“55、32……”按下相應的數字鍵,東西一件件掉下來,但因為按動過於頻繁,有一件東西卡住了。“唉,越著急越不行。”陸文生有點懊惱,他找到了共用冰箱的管理員徐偉傑,“麻煩您給看看,有東西卡住了。”

  徐偉傑一邊幫忙,一邊跟陸文生説,“昨天剛收到一批個人捐贈,食物還夠,您明天還可以來取。”拿到最後一件食品後,陸文生準備離開,在附近務工的幾名農民工也紛紛向徐偉傑表示,希望能夠通過登記身份取得資格。

  記者留意到,兩個小時內,有十幾人陸續來取食品,多是附近的打工者。一位來自葦溝的社區工作人員説,她所在的社區也有幾名打工者拿到了取物卡,但因為冰箱裏的食物不能持續供應,打工者們很難在合適的時間前來領取,所以她會在接到冰箱有食物的通知後,幫忙來取。

  “我們的工作人員一般都在附近村子租房,受益人群由我們在社區內尋訪,在詳細了解受助者的家庭資訊、職業、收入等之後才會確認發放取物卡。”徐偉傑告訴記者,這臺共用冰箱可以存儲300件食品,每人每天憑卡可以取3件,可供100人領取,目前已經總計發放了3000件。服務對像是低收入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流動兒童等,其中,外來務工人員佔到三分之一的比例。“因為希望食物能服務固定人群,所以採用先登記身份再發卡的方式進行派發。”

  共用冰箱發起方壹基金聯合公益項目工作人員安倫傑告訴記者,他們在調研時發現,如果冰箱完全開放,由於不固定取物數量,會導致有人多拿多取。“這臺冰箱設計不同,是自動售賣機改造升級的版本。採取封閉式管理,普通人只能通過透明玻璃看到冰箱內的食物。憑卡取物不僅能避免多吃多拿的問題,還保證了食品安全。”

  事實上,這種取物方式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同時,也限制了食物的來源。5月28日上午11點,記者在第一次探訪時發現,這臺冰箱記憶體放的只有酸奶,針對這個問題徐偉傑回應稱,這主要是因為當天沒有接到其他食品捐贈,“我們不是盈利性機構,有企業捐贈我們才能提供。”他説,共用冰箱也接受個人捐贈,但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個人捐贈的食品同樣要提供食品購買資訊、發票等。

  “對取物者進行身份登記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是考慮到捐贈的偶然性。”徐偉傑説,“在接收食物之後,我們會打電話通知大家來取,以避免他們來了之後沒有食物。”

  需求旺盛 盼更多愛心企業捐贈

  “需求很旺盛,我們希望能把好事做好。”附近慈善商店工作人員李傳梅告訴記者,他們負責冰箱的日常管理,“根據食品種類,我們要求廠商提供的食品保質期在5天以上。”實際上,為了接收更多捐贈食品,他們已經對冰箱做了一些改造。“最初冰箱內貨架的尺寸較小,大件食物比如烤鴨放不進去。後來,我們進行了尺寸調整,希望能放下更多種類的食品。”

  安倫傑介紹説,目前,除了部分個人捐贈外,和他們簽訂協議的企業只有兩家,分別是天福號和樂純酸奶。“這兩家企業基本上是一週配送兩次,每次配送數量根據企業的庫存情況在100件到200件不等。”

  “從現在的運作情況看,共用冰箱的運營和受助人群管理是沒有問題的,最大的困難就是食物供不應求,每天企業送來的食物不到半天就被領完了,因此尋找更多的愛心食品企業是當下的重點工作。”安倫傑坦承,他們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到這個項目中,給共用冰箱更大的支援。

  (應被採訪者要求,文中陸文生、彭傑為化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