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患者擔心風險醫護憂人身安全 到府醫療遭遇雙焦慮

2017年04月27日 09:13:36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調查動機

  在網際網路大潮下,醫療行業儼然成為一個新風口。繼醫療機構推出預約到府服務後,社會資本也蜂擁進入到府醫療市場,各種到府醫療網路平臺開始出現。這種新興的醫療模式市場如何?是否存在醫療風險?《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 本報記者   杜  曉

  □ 本報實習生 孟雨佳 張佳欣

  不知不覺間,令人感到遙遠的到府醫療逐漸進入不少普通老百姓的家庭。

  到府醫療在商業領域的主要模式,就是O2O(線上到線下——記者注)平臺提供的到府醫療服務。在搭建好網路平臺後,可以讓一些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利用空余時間,為患者提供到府醫療服務,這也被認為是一種分享經濟模式。

  不過,《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對於到府醫療這一模式,醫患雙方都感到存在一定風險。

  網上註冊預約有些麻煩

  張女士的兒子腳踝受傷,需要定時換藥,經人介紹知道了一個專門提供到府醫療服務的App,但是對於張女士來説,這款App的使用感受並不盡如人意。

  “孩子腳踝受傷,走路不方便,每次去醫院換藥都費好大勁。知道有平臺可以提供到府換藥服務,我就想試一試。先是進行註冊,然後按照要求輸入詳細地址、預約時間、患者詳細資訊包括年齡、身份證號、疾病類型等,再選擇套餐,最後寫了一段詳情描述。這居然還沒完,系統提示還必須上傳處方、藥品、病歷及家庭環境照片,經醫療機構審核通過後才能正式開始預約護士。這實在是太麻煩了,透露個人資訊不説而且浪費時間。”張女士説。

  張女士最後放棄了到府換藥的念頭,把孩子送到了附近的社區醫院換藥。

  “我們去社區醫院,從掛號到換藥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5分鐘左右,花了幾十元,不過可以走醫保報銷。”張女士説。

  張女士告訴記者,這種網際網路到府醫療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註冊、上傳照片等程式,過於繁瑣,並且收費頗高。

  “如果住家附近有醫療機構提供到府服務,通過平臺預約是129元/次,還可通過上傳醫保消費憑證進行退款。但是我們家附近的醫療機構都不支援網上預約,所以只能選擇平臺的護士,最低價格是189元/次,此外還有一些隱藏的收費,像醫療工具等。如果通過這個App給我兒子換一次藥,全程可能需要200元左右。”張女士説。

  患者使用後認為有風險

  孫先生曾為母親在網路平臺上約過到府輸液服務。

  “母親身體不太好,換季的時候需要輸營養性的藥品,年齡大腿腳沒那麼方便,所以嘗試了一次網際網路到府輸液服務。網上預約的程式很正規,發出訂單後大概10多分鐘就有護士接單。我們接通電話後簡單説了一些情況。護士準時到了家裏,給我們出示了專業資格證和執業資格證,並簽了一個平臺提供的小協議。護士在操作時雖然戴了一次性手套,但是整個過程既沒穿護士服也沒戴口罩。最關鍵的是,我覺得到府護士的操作手法比較生疏,尤其是配藥過程有明顯的遲疑,這弄得我有點緊張。好在最後扎針還比較順利,一下子就把血管找到了。”孫先生説。

  孫先生預約的是239元/次基礎款套餐,扎針後護士看護20分鐘,期間沒有異常即可離開。

  孫先生告訴記者,“我們聊了一會,這名護士22歲,在衛生防疫站工作,入行一年半。平時在單位主要負責採血方面的工作,所以對於輸液配藥不太熟悉。我這一單是她入駐平臺的第三單,脫離醫院環境到病人家裏輸液,她説自己還是有點緊張”。

  記者問孫先生以後是否還會在網上預約到府醫療服務,孫先生回答是否定的,並説了幾點理由:首先是衛生方面。在家雖然舒服,但無論是整體環境還是護士操作都達不到醫院的標準。其次還存在一定危險性。基礎套餐是239元/次,護士只陪護20分鐘,但是輸液過程大約需要兩小時左右。陪護期間一旦出現問題,護士可能沒有能力做到緊急判斷和救治,再者如果護士離開後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也沒法及時處置。最後,平臺的收費比公立醫院高出很多,並且不能報銷,普通家庭無法負擔。

  林女士也曾經使用過到府醫療服務。

  “我通過App找了一個護士,每天定時來給我打針。我的藥都是在醫院開好的,護士來了直接扎針就行。”林女士説,“這個護士説她在醫院上班,給我輸液的時間剛好是她換班的時間,所以不會耽誤事。而且,App上有她上傳的護士證,她第一天來的時候也帶了護士證。這個護士技術挺熟練,所以我相信她。好像還可以讓她給帶藥,但是我覺得藥還是自己準備好比較合適,一是怕搞錯了,二是怕拿來假藥。”

  “到府醫療確實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説實話有時確實需要這種服務,比如我的病很特殊,或者有的老年人出門不方便,有了到府醫療就方便多了。不過,到府醫療確實也有隱患,之前有用戶評價説有的護士不專業,好在我找的這個護士業務比較熟練。總體而言,我感覺這一行業現在有些亂,有不少App提供到府醫療服務,讓人不知道選哪個,也不知道哪個是正規的,會不會有欺騙行為存在。希望這個行業能發展得更規範一點。”林女士説。

  護士被要求做額外服務

  相對於醫生來説,護士更容易成為到府醫療服務的提供者。

  小郭是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的護士,她告訴記者,“我知道現在國內有幾款App提供到府醫療服務,護校的同學群裏也經常有人發邀請連結,好像每成功邀請一名護士入駐,平臺就會獎勵30元。我也了解過相關項目,但是我覺得不是很靠譜,就沒有參加”。

  “我的第一感覺是不安全。護士一般都是年輕的女孩,單獨去患者家裏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雖然平臺會給護士投保,但是萬一齣了什麼問題,後悔都來不及,也不是錢能彌補的。還有就是我們平時在醫院工作非常忙,護士都是倒班作息,上一輪班下來身心俱疲,不會有額外精力去接‘私活’,就算有人這樣做,精神頭不足導致狀態不佳,這對患者不負責任。”小郭説。

  小郭向記者講了發生在她身邊的一件事:一位護士朋友通過平臺接單,提供到府醫療服務。有一次接的是“導尿”服務項目,但是患者家屬在她完成項目後,要求她對患者進行身體清潔等額外服務,如果不答應就要在平臺上給她差評。用戶在平臺對每次服務的評級與護士的獎勵和信用值等一些考核項目直接掛鉤。無奈之下,她只好又“義務”進行一些加時服務。

  北京某醫院的護士小王也認為,主要安全隱患在於護士獨自到府。“我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姑娘不是很願意隨便上患者家裏去,我覺得這裡面有風險,萬一齣事了怎麼辦”?

  北京市海澱區薊門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李大夫認為,醫護人員脫離醫院去患者家裏進行服務的風險很大。

  “在正規醫院,配藥、輸液等工作流程都很清晰,擔責也很明確。但是去患者家裏,護士要自己完成配藥、輸液等流程的操作,雖然有醫囑,但是患者的身體狀態、藥品批次都可能會導致一些突發情況,這在工作中很常見。對護士來説,如果出現一些緊急狀況,光靠自己可能做不到及時良好的處置。雖然給的錢多,但是風險太高,還是划不來。”李大夫説。

  李大夫告訴記者,有人多次邀請她進行到府醫療服務,但是她一直在拒絕。“在醫院裏如果遇見不講理的患者,起碼還有保安,如果到私人家裏,個人安全可能得不到保障。另外,醫院裏醫療設施比較齊全,可以對患者進行多方位檢查,確認病情。但是到府看病時攜帶器材是不現實的,只能針對表現出來的症狀診斷病情,容易出現誤診。比如説患者咳嗽發熱,有可能是單純的感冒,也有可能已經有內發的炎症,這一定要通過抽血化驗和拍片才能確認到底是怎麼回事”。

  公立醫院到府醫療需簽約

  在網際網路到府醫療發展的同時,公立醫療機構也在推進到府醫療服務。

  記者在薊門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解到,這裡的保健科可以提供固定、主動的到府隨訪服務。比如每個月會到轄區內新生兒家庭進行兩次到府隨訪服務,對新生兒及孕婦進行健康檢查及記錄。

  此外,可以提供到府服務的幾個標準包括:主要服務對像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及長期臥床患者;家屬攜帶患者及本人的身份證、患者醫保卡進行資格審查及關係認定;每次進行到府服務都要進行“家庭醫生服務簽約”,具體包括醫院及家屬兩方面的內容:家屬方面需要提供家庭成員代表姓名、聯繫電話、家庭住址、家庭情況等資訊,醫院提供全科醫生姓名、全科護士姓名、防保人員姓名等資訊;最後簽約人員及居民要在簽約單上簽字,表示對到府服務的認可授權。

  到府服務提供的項目包括導尿、鼻飼、簡單傷口處理、採血、日常護理等。

  到府服務收費標準為,視不同級別如普通門診、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知名專家等級別,出診費用有所不同,基本等同於醫院內相同項目掛號收費標準,並且可以按照北京市醫事服務費相關標準進行報銷。

  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立社區醫院只給本轄區的居民提供到府服務。主要服務對像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和長期臥床患者,屬於公益服務性質,如出診進行導尿時需要的注射器、手套等一次性用具,都不會對患者進行收費。

  上述負責人説,這種到府醫療不會提供輸液、注射類服務,因為存在一定風險。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