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華北平原已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在陳學中的千畝農場裏,綠油油的麥苗倣若一片綠色的海洋,讓人不禁暢想到幾個月後豐收的景象。
老陳是河南延津縣僧固鄉東史固村的種糧大戶,4年前,他流轉了1500畝土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這是當下不少農村面臨的窘境。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應運而生,被寄予厚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了我國農業目前面臨的成本上漲、價格倒挂、增收趨緩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在此背景下,今年各地種糧熱情怎樣?農村土地流轉狀況如何?農業生産者在生産過程中又有哪些難處?當下正值春季農忙時,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江蘇、安徽、河南3個糧食大省的部分縣市,了解種糧一線情況。
現在的農村誰在種地?
——種糧大戶等新型主體已成為農田耕種的骨幹力量
和陳學中一樣,安徽廬江縣同大鎮劉墩村的倪合長也是當地的種糧大戶。從最開始的幾十畝地起步,老倪現在已經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
目前,廬江縣擁有耕地面積95.8萬畝,截至2016年6月底,全縣耕地流轉69.01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2%。像倪合長這樣的種糧大戶,在廬江縣有1716戶,累計流轉土地47.29萬畝。
同廬江縣的情況類似,延津縣目前土地流轉面積34.58萬畝,佔全縣耕地總面積的33.75%。
在江蘇徐州沛縣張莊鎮鄧樓村,本地的土地流轉大戶們喜歡為自己流轉來的土地起一個好聽的名字,一般以某某農場命名。
起步于2014年前後的“家庭農場”,是江蘇沛縣在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中的一種創新的農業經營方式。截至今年3月,沛縣已培育發展家庭農場1539家。而這1539家“家庭農場”共流轉了全縣62萬畝土地,超過94萬畝總耕地面積的6成。
從上述數字不難看出,規模化的經營主體已經成為農田耕種的骨幹力量。
種糧大戶遭遇哪些困境?
——糧價走低、流轉費看漲……種糧大戶經營壓力增大,土地流轉趨緩
近年玉米價格持續走低,讓不少種植大戶陷入了困境。尤其對大規模經營的農戶來説,糧食一斤少賣幾毛錢,總收入就得減少好幾萬。
2016年就是典型的“豐産不增效”。老陳介紹,去年雖然有天災造成的影響,但管理得當,自己的産量並未減少,但價格賣不上去,整體來説不賺啥錢。“搞産業就是看效益。不賺錢,沒效益,農民哪兒來的積極性。”老陳説。
老倪告訴記者,收成好的時候一畝田可以收割1100斤稻子,去年只有800斤上下,這樣下來,一年的辛苦就沒有了賺頭。
此外,去年,老倪花1萬多元給自家農田買了份保險,但水災過後,賠付至今沒能兌現,這讓他耿耿於懷。
困擾種糧大戶的,除了糧價的下跌,還有資金問題。在廬江縣,這幾年田地的流轉費用也是年年看漲。2004年,一畝地的流轉費用在140元,2008年漲到260元,現在每畝田的流轉費已經達到600元。
在延津縣,土地流轉資金根據土地的好壞和流轉主體的不同而有所區分:農戶間小面積流轉,土質好一些的,每畝一年的流轉費用是500—800元,土質差一些的是300—500元,有些甚至只是在過年時給幾袋糧食。但是在農戶與龍頭企業、合作社或種糧大戶間流轉時,每畝租金則高達800—1200元。
“土地流轉費按每畝1200元,1500畝地就要將近200萬,必須一次性給老百姓付清。”老陳説,地租成本居高不下,玉米價格又下跌,土地流轉是不好幹了。
僧固鄉另一位種糧大戶坦言,現在最憂心的就是土地流轉資金問題。付地租要一次性拿出幾十萬元,自身資金不足,銀行也不給貸款,只能借高利貸,但利息太高的話就會承受不了。
徐州市農工辦去年針對當地土地流轉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不少大戶反映貸款難、利率高、設施農業建設受土地使用政策限制等問題比較突出。此外,目前,農業保險還僅限于生産成本保險,市場風險保障還是空白,這一情況也成為種糧大戶們的隱憂。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種糧大戶普遍反映,希望能落實好惠農政策,特別是在資金補貼方面,能夠安排一定額度的農業信貸資金,滿足農戶們的租地資金需求。在糧食直補方面,應該“誰種糧、誰受益”。
今后土地要怎樣流轉?
——適度規模經營才能確保種糧大戶既增産又增收
玉米價格下跌,地租成本偏高,資金出現缺口,天氣因素……這些都增加了土地經營的壓力,土地流轉速度明顯放緩。在採訪中,有基層幹部反映,前幾年經常有人來租地,但這兩年,來的人明顯少了,甚至沒有人再來了。
土地流轉遇冷,今後要怎樣流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支援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土地流轉趨緩,其實是速度的一種回歸,是尋找農業適度經營規模的一個過程。“要加快土地流轉市場和再流轉市場的建設,完善土地流轉的服務體系,加大對工商資本租地的監管機制,妥善地化解土地流轉中的糾紛,引導土地規範有序地流轉。”高強説,土地流轉是手段不是目的。土地流轉放緩,最終目的是要達到適度規模經營。“要借鑒‘共用經濟’的理念,通過共用經營權探索股份合作、土地託管、代工代種這些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那麼,到底多大規模算“適度”?
“從沛縣的實際情況看,一個家庭農場300畝左右的耕種規模,是最佳的適度規模,面積越大,利潤率就越低。超過2000畝,如果沒有經濟作物和其他農業業態,比如農業旅游來支撐,不但不會賺錢,還會虧本。”江蘇沛縣農業委員會的高級農藝師周為民向記者介紹説。
安徽南陵縣農委農業技術中心植保站站長蔣立平則認為,從種糧大戶的多年投入與産出比來看,現在種田不上規模就做不出效益,但由於農業種植效益低,大規模的經營生産,人力和管理成本都相當高,進而也增加了經營風險。
“如果想把農田種好種出效益最大化,一般三口之家承包200畝農田最為適宜。這既可以保證農戶取得的種糧收益高於或等於外出務工的收入,同時也可避免農戶因投資過大難以承受旱澇等不可控因素導致的風險。”蔣立平對記者説,適度的規模經營才能確保種糧大戶既增産又增收,從而保證農民一年的辛苦能夠兌現,也讓他們有信心有底氣繼續種下去。
延津縣農林局農經股賈勇介紹説,延津縣糧食種植目前基本實現了全機械化操作,這不僅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還能夠通過規模化和機械化的操作降低種植成本。針對玉米價格下跌情況,延津縣計劃引導農戶縮減玉米種植面積,增加花生或紅薯的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收益。
撂荒的土地怎麼辦?
——提高種糧大戶風險防範機制,為其保駕護航
除了上述問題,有一個現象也引起了記者關注。據了解,當前,在我國一些糧食主産區出現了種糧大戶撂荒和退耕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記者也在本次採訪的3個縣市中進行了了解,發現這種情況並不突出。
“這個現象主要集中在‘鐮刀彎’地區,也就是玉米種植的非優勢種植區。”高強向記者介紹説,在這些地區,近兩年玉米價格下降得比較快,而地租沒有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使經營者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導致種糧大戶面對市場的波動出現棄耕和撂荒的情況。“但是,我們調研也發現,經過去年和今年長時間的調整,有的地方地租也在下降,説明市場傳導機制還是在慢慢發生作用。所以與之相對,有一些種糧大戶反而利用土地價格下降的時候擴大了流轉規模,‘逆勢接盤’,重新流入土地。”
至於如何解決種糧大戶撂荒與退耕的問題,高強也給出了他的建議:一方面還是要繼續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加快完善補貼財稅、信貸、保險以及用地、用電等政策,加大種糧大戶的培訓,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是要重點做好農業保險工作,提高種糧大戶風險防範的機制,為他們的經營保駕護航。
除此之外,在被問及由來已久的小農戶的撂荒問題時,高強表示,這一現象一直以來都存在,跟這一輪結構調整沒有太大關係,在東北、華北這些平原地區並不常見,一般都發生在耕地條件不是太好、交通不太便利的地區。
針對這一問題,高強認為,首先要從自然條件入手,加強土地整治力度,改善生産經營條件,讓農民種地能有效益。“現在各地還在嘗試農戶之間的‘互換並地’,適當地促進土地集中,緩解土地契稅化。”此外,還應加強組織化。“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