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凸顯 國外青年就業觀唸有何不同

2017年02月20日 16:37:01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中國網新聞2月20日訊(記者栗衛斌 實習記者羅晨)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795萬人,比2016年多出30萬,再創歷史新高。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年年攀升,2017年又將迎來一個“史上最難就業季”。

  在我國“就業難”的現實背景下,“畢業即工作”的傳統就業觀念開始鬆動,而“慢就業”、“錯峰就業”等新觀念正悄然興起。

  “慢就業”悄然興起

  通過對比2010至2014屆大學畢業生就業人群分佈比例,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現:2010年至2014年,畢業半年後仍未就業的大學生比例逐漸增長,“慢就業”現象開始凸顯。

  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7月,騰訊QQ瀏覽器發佈的一份畢業季大數據報告顯示,52%的“95後”選擇找一份穩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選擇回避就業。選擇“不就業”的“95後”大多集中在一線城市,其中,北京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杭州排第三。不可否認,“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狀的一部分。

  國家職業指導師蔣玉芬分析説,“慢就業”折射出大學生一些新的就業觀。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社會的多樣性和寬容度都在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現在年輕人對自我定位和自身發展有越來越高的追求,思想也越來越開放。他們對於就業的觀念不僅局限于“朝九晚五”,而是選擇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方式。

  各國青年就業觀

  美國

  大部分美國大學生對畢業求職擁有一顆“平常心”。他們認為,“首先是有活可幹”,“找工作的態度應該是有活就幹”。

  美國大學生獨立意識較強。很多人從小就打零工掙錢,大學階段往往需要依靠教育貸款來支付高昂的學費,畢業後一般還欠著高額的教育貸款。對他們來説,畢業後能有一份工作,獨立養活自己,不再依靠父母,才是最重要的事。

  另外,美國大學生普遍都對未來有一番個性化的規劃。他們的眼光長遠,想著積累經驗後在謀更好的發展,因此他們並不太在意第一份工作是否專業對口。而另一部分美國大學生則計劃等具備一定經濟基礎後,在繼續深造,重新學習就業前景更好的專業。

  德國

  德國青年並不認為只有考上大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德國青年自主意識很強,在選擇職業時,他們非常重視工作是否與自己的興趣相投,而不會過分在意能否通過這份工作獲得更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德國人常説,德國之所以能向世界輸出這麼多優質的産品,就在於德國擁有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而許多德國年輕人的擇業觀和價值觀就是:不上大學而讀職業教育,不當公務員而更願意當一名工人。

  在教育發達的德國,大部分初中畢業生會選擇職業教育,成為社會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而非通過上高中然後進入大學深造。德國人認為,去工廠當工人,同樣能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尊重,獲得的待遇和社會地位也都很高。

  法國

  法國巴黎銀行與諮詢機構“博森計劃”2015年聯合開展過一項調查,向3200名15至20歲的青少年發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法國年輕人雖然不願意去公司打工,但並不敵視公司,他們有自己的參照標準和個人要求。

  調查報告稱,儘管工資仍然是吸引法國年輕人的最重要因素,但其他因素也影響著法國年輕人的求職方向。在同等職位的條件下,他們更傾向於選擇“最有趣”、“最講道理”甚至“最國際化”的公司。有六成受訪者表示考慮過到國外求職。

  另外,法國當代青年的創業熱情也很高漲。每10位受訪的年輕人中就有4位表示計劃在未來自主創業。這些法國年輕人不認可現有的企業模式,因而想創立屬於自己的新模式。該調查結果還顯示,53%的受訪者傾向於自己當老闆,而不是受雇於人。

  理性看待“慢就業”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表示,我國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産生有幾個原因。首先,經濟減速形勢下,畢業生不好找工作。另外,由於政府大力推動創業,許多畢業生想試試創業。胡星斗同時認為,不存在大學畢業生過剩的問題。“中小企業和農業對大學畢業生需求旺盛。但多數年輕人寧願沒事做,也不想幹這些。”

  目前,針對“慢就業”這一現象,社會上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反對者批評認為,提倡“慢就業”是在為那些不努力的年輕人開脫。也有支援者表示,“慢就業”已成為就業現實的一部分,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

  “我反對‘慢就業’這一説法。當前大學生應該要‘快就業’,有些‘90後’比較懶散、紀律性差,早點進入職場,才會儘快了解自己的所學及所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表示。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則認為,應該理性的看待“慢就業”問題,不能簡單的下一個優、劣的結論。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在發展過程當中,出現這種‘慢就業’的方式有它的客觀必然性,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否定它。但同時我們也不要過高的去吹噓它。特別是我們的大學生在是否選擇‘慢就業’的環節一定要理性對待”。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