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除了讓人垂涎三尺的火鍋外,還有“良心房價”。近三年來,重慶的GDP增長速度領跑全國,榮獲“三連冠”,可是重慶的房價卻波瀾不驚。“網紅市長”黃奇帆卸任重慶市市長的消息傳出,卻讓不少外地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了這座山城。連續兩周,重慶的新建商品房成交均超過萬套。山雨欲來風滿樓,重慶的房價要漲嗎?不少專家依舊認為,重慶的供應量充足,房價會漲,但瘋漲的可能性不大。
打飛的去買房
“元旦飛去認購了一套,最近大家還看到什麼好盤嗎?”2016年年底,當全國樓市在一直加碼升級的調控中漸漸冷卻的時候,重慶的房地産市場開始火熱起來,一波苦惱于限購的一線城市購房者最早嗅到了機會。“重慶現在房價1萬出頭,首套房首付只要20%,如果買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兩居室,二三十萬就能買一套。”看慣了北京、上海單價動輒8萬、10萬的住宅,北京市民王女士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
今年元旦,王女士開始重慶的看房之旅,“售樓處的人確實很多,究竟有多少成交就不知道了。”在與王女士的交流中,其微信上不時傳來“戰報”。與她一起並肩作戰的,還有幾位上海、杭州的購房者,大家共同組建了一個重慶買房群,互相交流購房資訊。“昨晚群裏還有人發了一個上海炒房團團購南岸區某樓盤的資訊,群裏一下炸開了鍋,認為重慶的樓市的火還能延續。”
也是元旦期間,上海的劉先生也專門跑去了重慶看房,“我時間很緊,當天去當天回,就匆忙認購了一套。還看上了一個樓盤在1月14日前後開盤,打算再去一趟,不過今天打電話,這個項目的預售證還沒批下來,不知是否能如期開盤。”
近兩周成交激增
有了這一波外地人的助力,近期重慶樓市的成交確實有了明顯上漲。
根據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12月下旬開始,重慶的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積明顯升溫。11月份新建商品房每週成交面積在55萬至76萬平方米浮動,而12月19日至25日,周成交面積迅速升至87萬平方米,在隨後包含元旦假期的一週,成交面積更是多達129萬平方米,達到近期成交量的最高值。從重慶整個2016年成交的面積來看,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1日這一週的成交量,甚至超過了2016年2月份和7月份全月的成交。
雖然近期成交量大增,但是成交均價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價格在7600元/平方米上下浮動。成交均價上沒有浮動,但開發商的預期已經有所變化。重慶市民楊女士國慶節期間看了一套別墅,昨日卻突然接到開發商的漲價電話,“漲了近50萬。”元旦從上海去重慶買房的劉先生也表示,看了一個江北區的樓盤,近期也每平方米漲了1000元,“聽説渝中區有一個盤,300多套房,有1500多戶認籌,現在開發商已經停止認籌了。”
專家説上漲空間有限
重慶的房價可謂是中國樓市的“一股清流”。過去五年,重慶GDP增長了98%,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增長了55%,而房價卻只增長了12%。有一份《2016年10月全國100城市房價排行榜》中顯示,重慶房價排名62位,均價7195元/㎡,甚至被蘭州、南寧甩在了後面。
被壓抑多年的重慶房價,會出現補漲或報復性上漲嗎?多位市場人士向北京晨報記者表示,未來重慶房價向理性回歸,應該是個大概率事件,但是雖然重慶房價被低估,因為供應充足等原因,未來上漲的空間有限。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目前全國比較優質的且房價沒太上漲的城市主要包括長沙、重慶和成都。成都已經出臺調控政策,重慶房價雖然上漲最慢,但是房價繼續上漲,也有出臺限購限貸政策的可能性,“當然,重慶屬於相對炒作少的城市,房價只會漲不會跌,幅度會根據不同區域決定的。從成本角度看,本身重慶房價不算太貴,關鍵是持有時間的問題,不見得會類似合肥那樣,買了以後就翻番。”
■背景
重慶房價之謎
過去:五年只漲了12%
將來:能成下一個合肥嗎?
即使在全國漲聲一片的情況下,重慶的房價一直能保持穩定。首先是供應充足。從2008年開始,重慶以農村宅基地為突破口,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創造性地發明瞭“地票”交易制度。從此,為農村宅基地化身為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提供了“入場券”。根據重慶官方提供的數據,截至2016年5月上旬,整個重慶市的累計交易地票17.7萬畝。
重慶對於土地的拍賣管理也比較嚴格,要求投標者預交高額的競拍保證金。在管理開發商方面,黃奇帆也在為房地産市場“清理門戶”。2016年9月,他在一次政府工作會議上宣佈,計劃關掉1500家“空殼”房地産公司。
此外,保障性住房建設也是房價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重慶保障性住房累計分配入住36.8萬套(公租房23.8萬套、廉租房9萬套、公廉租房統籌用作安置房4萬套)。
“還有一個因素是,周邊成都市場也有較大的庫存。一直不漲的城市是有內在原因的,目前全國市場的房價上漲態勢主要是中部的一些省會城市。重慶算西部,如果説重慶要有類似武漢、合肥的格局,就要看後續高鐵等建設是否能夠快速跟進。”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
北京晨報記者 楊奕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