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尋找“試藥人”是臨床項目的一個關鍵環節。某藥廠內部人士透露,對於醫藥企業來説,時間就意味著市場,一家醫藥公司要進入市場,藥品需要先經過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認證許可。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前,如果醫藥企業提供的新藥品資料齊全的話,公司可以在3個月的時間內將材料報到藥品審評中心;若臨床資料不全,則需要補充試驗。當然,這就看試驗究竟需要花多長的時間。
試驗時間的長短決定於很多因素。仲介公司手中掌握著一群數量穩定的“受試者”資源,對於“受試者”的操控也將大大縮短試藥時間。
北京有數十家擁有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的醫院,每天都有試驗進行。受人力條件限制,醫院一般不直接招募Ⅰ期試驗受試者。受試者想要參加,必須通過仲介才能報名。而馮姐,就是招募仲介中的一員。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招募員無需任何資歷就可擔任。通過一條網路招聘資訊,記者應聘成為北京競峰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招募員。招募員不需要坐班,也沒有基本工資。按照老闆李曉峰的指示,招募員需要每天在相關群裏發佈試藥資訊,出去貼小廣告。如果招募到的受試者成功入組試驗,可拿到200-300元提成。
11月3日,北京某醫院試藥體檢篩查中,醫生為受試者篩查針眼。按規定,受試者在醫院參加體檢篩選後未超過5天不能參加下一家醫院篩選。
“藥頭兒”壟斷試藥招募
在試藥這條“利益鏈”中,作為中間環節的“臨床試驗代理機構”往往出於利益的考慮,為了推動試驗儘快進行,拿到招募費,常使用違規手段。
記者受聘的競峰醫藥公司主要為北京三家大型醫院的試驗項目招募受試者。這家活躍于各大醫院的仲介公司,背後的老闆實則是臨床試藥研究機構工作人員。
“競峰醫藥”沒有固定辦公場所,固定員工只有兩人,位於昌平鎮西關路5號註冊地,也是查無此公司。每項藥物臨床試驗有幾人報名、誰參加了體檢、幾人入組了、還差幾個,都需要向老闆李曉峰彙報。
10年前,李曉峰也曾是受試者,在北京某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試驗期間主動維持秩序,被所長看中,逐漸接觸招募工作。到了2010年,他成為藥理所的一名員工,負責所裏藥物臨床試驗的數據記錄。
2015年,競峰醫藥公司成立,李曉峰一邊在試驗機構從業,一邊利用“競峰醫藥”進行招募試藥人。招募當中,李曉峰沒有用真名,因為幹私活被發現,他已經被扣了兩次錢。
除了自己聯繫藥廠、醫院合作,有些醫院還會主動找李曉峰幫忙招募。李曉峰稱,每招募成功一例健康人參與試驗,“競峰醫藥”可以拿到500元招募費。11月份,李曉峰讓員工在稅務局開具的發票顯示,他為某三甲醫院招募費用為16800元,另外兩張與藥廠合作的招募費用分別是84000元、77533元。但他拒絕透露任何招募合作細節。
除了競峰醫藥,活躍在北京的試藥招募仲介還有優效(北京)醫學研究有限公司、北京鵬誠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康百合受試者招募公司等,後兩者在工商網站上無從查詢。
在試藥群裏,經常能看到這幾家仲介為北京至少7家大醫院的Ⅰ期臨床試驗項目招募受試者,像李曉峰這樣的招募組織者,在試驗圈內被稱為“藥頭兒”。
每個“藥頭兒”都有主要合作的醫院,也偶爾為其他醫院招募。此外,“藥頭兒”還發展了下線,這些下線與不同的招募負責人合作,發佈各個醫院的臨床試驗資訊,根據招募難易程度,抽取相應提成。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