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統計,在美國新藥的研製費用平均為9億美元,而人體試驗的開銷就佔了40%。醫藥公司必須簽訂保險合同,不但要為試藥人在試藥期間的風險投保,日後産生的毒副作用,也在保險範圍內。
周飛覺得,很多試藥人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簽知情同意書時,有人會問醫生“如果入組的時候睡過頭來不了怎麼辦”,但周飛會問“如果在兩次住院間隔期被狗咬了怎麼辦,能不能去打針,試藥會有影響嗎?”
周飛努力地為周圍的人科普知識,為他們做參謀。試藥人的信任讓周飛很有成就感,但最讓他開心的是,一次陪朋友去藥店買藥,他發現朋友要的正是自己試過的藥。
但周飛最終還是退出了,參與試藥除了面臨外界眼光,還得個人承擔風險。
身體是自己的,高華在網上查到一個説法“參加試驗三個月沒問題就沒事了”,但他還是擔心,“誰知道以後會怎樣呢?”高華想要不明年就不做了。看著自己未還的欠款,高華寄託于這個月20日的入組試驗。
11月11日,某大醫院試藥體檢篩查,醫生為受試者抽血。
“北京XX醫院招募試驗,男,體檢時間:12月9日。藥物XX,點滴,連續四天,費用5600元,另補助1000元。”類似的試藥招募資訊,每天都在各種群裏傳播。
在一種新藥進入市場過程中,會有幾個關鍵的環節構成一個完整的利益鏈條。那就是從醫藥企業——臨床試驗代理機構——試驗基地(醫院)。
在這條“利益鏈”中,一些招募“仲介”為了推動試驗儘快進行拿到招募費,出現種種違規違法行為。他們瓜分了北京大部分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有些仲介雖自稱招募公司,實際上卻是沒有辦公地的空殼公司。從業人員也良莠不齊,默許或者主動幫受試者作假。
在試藥這個灰色鏈條中,受試者、仲介、藥廠,每一環“都可能是造假者”。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今年3月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去年7月以來,因臨床試驗數據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國家食藥監總局不予批准的、藥企自查申請撤回的藥品註冊申請高達1184個,佔要求自查核查的1622個藥物臨床試驗總數的73%。若扣除165個免臨床項目,這個比例則高達81%。
11月初,在北京某三甲醫院進行的一種糖尿病用藥試驗,因原始記錄缺失,選擇重新補做臨床試驗。事實上,這款藥已經上市,重做試驗期間,記者依然可以在網上買到此藥。
受控的“試藥人”
“來來來,分點尿給她們三個。”在地壇醫院順義分院體檢留尿時,楊雪(化名)遭遇了尷尬的一幕。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體檢,是參加藥物臨床試驗之前的篩查,入選參加試驗可以得到5600元補償。要求給別人分尿的是招募仲介馮姐,楊雪不好意思拒絕。
飯館生意失敗、寵物生病,楊雪不得不尋找兼職資訊緩解經濟壓力。偶然的機會,楊雪看到了招募臨床試驗受試者的資訊。
楊雪查詢得知,每種藥物上市之前,都要進行人體試驗,分Ⅰ、Ⅱ、Ⅲ、Ⅳ期,其中Ⅰ期試驗要求在健康人群中間進行,Ⅱ、Ⅲ期試驗在病人中進行。楊雪這次參加的,是一種治療癲癇的藥,屬於Ⅰ期試驗。同去的三個女生因抽煙、吃藥,擔心不能通過尿液檢查,就用了楊雪的尿。
進行藥物臨床試驗時弄虛作假,特別是體檢時矇混過關,在受試者這個群體中,已是見怪不怪。受試群體中流行著各種矇混過關的方法:吸煙的人想通過尿檢,可以在尿檢的時候,滴一兩滴白醋;用10倍藥劑量的聯苯雙酯應對飲酒問題,這樣轉氨酶就會變成正常值;再比如,在胳膊的針眼上涂些粉底液,就可以在另外一家醫院矇混過去。也有的受試者,在醫生面前吞下藥物,離開醫生視線之後再吐掉。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