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感恩節國內遭“冷遇”?專家:因不具有“狂歡”性質

2016年11月24日 09:13: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資料圖:鄭州中學生“感恩節”多國語言表謝意。周小雲 攝

  萬聖節、情人節、耶誕節……這些年,“洋節”在國內知名度節節攀升,過節的人越來越多。但同屬舶來品的感恩節,卻似乎不像上述節日那麼受歡迎,更多國內年輕人關注的是隨之而來的“黑色星期五”購物潮。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對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感恩節具有一定宗教內涵、基本不具有狂歡性質有關。

  據公開資料顯示,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在美國,1941年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假期則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國內,這個節日受歡迎程度難與萬聖節、耶誕節比肩,相較于每年耶誕節來臨前,各大商場及購物中心等地均會設立聖誕樹、播放聖誕歌等行為,感恩節的待遇顯得有些“冷清”。

  資料圖:紐約梅西感恩節上巨型玩偶吸引眼球。中新社發 阮煜琳 攝

  22日,北京市民劉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此“洋節”並不太了解,也不贊成過感恩節,“我們有很多傳統節日,也有不少有意思的民俗,沒有必要一味熱衷國外節日”。

  “在外來節日中,我比較喜歡過耶誕節,但對感恩節卻一點兒都不了解,只是聽説過名字而已。”劉先生説,“中國人還是過自己的傳統節日會多一些吧”。

  “我對這個節日有一點兒了解,知道大概要吃火雞,還有隨之而來的購物大優惠。”27歲的張先生表示,但自己不會過這個節日,“它沒有什麼特別好玩的活動,平時工作也比較忙”。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則認為,感恩節是一個具有一定宗教內涵的節日,不像耶誕節那樣具有狂歡性質,不太容易引起年輕人的興趣,“‘遇冷’也就不奇怪了”。

  資料圖:紐約舉行梅西百貨感恩節大遊行。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攝

  在國外,感恩節有各種各樣的習俗:集體慶祝、郊遊……連節日飲食及餐桌佈置、菜譜都頗有講究。據媒體報道,之前曾有學者建議,在中國也可以設立類似感恩節的節日,將感恩節中的積極成分與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賦予其新的內涵,引導人們感恩父母、親朋等,促進人際關係和諧。

  “在國內,的確沒有類似感恩節的節日。”但高巍認為,沒有必要再設立一個“中華感恩節”,“這就有些盲目‘跟風’了”。

  高巍解釋道,在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中,一直都有感恩、祈福的因素,“每逢重要節日,我們一般都要祭祀祖先、追念先人等等,慎終追遠、感恩先人是中華民族很重要的傳統、是貫穿始終的,體現在幾乎所有的民俗傳統、人際交往當中”。

  “當然,西方節日的特點也很鮮明,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借鑒。比如萬聖節,在後來的演變過程中,就加入了狂歡等因素。”高巍覺得,傳統民俗要向前發展,不要一味拒絕外來節日中有益的文化成分,“我們應當有這種文化自信”。(上官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