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才是真正的“套路”
與其鑽研“潛臺詞”, 不如把功夫花在這三方面
人力資源專家姜文銳認為,求職者在準備面試之前,與其看太多的“面經”,鑽研面試官的“套路”,不如將準備的時間花在以下三個方面:
語言習慣和基本禮儀
“然後”、“呃”、“我想……”這些常用的口頭禪如果面試時出現太多,顯然是“減分項”。因此,面試時有意識地注意一下自己的語言習慣,會挽回很多不經意丟掉的印象分。此外,基本的社交禮儀和穿著禮儀也是面試時的注意點。起身後能夠主動將凳子推回到桌子下方,或是進入面試考場時的一個簡單招呼,都能給面試官帶來不同的印象。穿著上宜整潔大方,不應著奇裝異服“求出位”。
實事求是回答所有問題
面試時總要向面試官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於是很多求職者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歷“拔高”。其實,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應該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而且,面試時真正的“套路”是面試官很多時候都不會在意你回答的內容是否“高大上”,他們真正想看的是你在面試過程中的反應和表現。
但要注意,“實事求是”並不代表著毫無準備地“臨場發揮”。面試之前,“自我介紹”“優缺點”等內容完全是可以提前準備的,面試中可以收穫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達方式符合崗位特點
部分求職者對於面試存在著認識誤區,認為不能表現得太過積極,以免讓面試官覺得“沒面子”。實際上,面試時的表現需要根據自己應聘的崗位來定。偏技術類的崗位,面試時多半是面試官提問,然後求職者回答的“問答模式”。但如果應聘的是行政管理人員,或是策劃等需要調動主觀能動性的崗位,面試官偶爾也會故意採用“冷場”的方式來考查你的臨場發揮。此時你需要“反客為主”,通過自己的活躍來調整面試考場裏的氛圍,比如説故意找話題來和面試官聊天等。
看看用人單位有啥建議
有時會安排特殊環節,讓求職者“發問”
南京國電南自電網自動化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郝兆告訴記者,單位在面試新員工時,除了基本的自我介紹,技術人員對新員工的項目能力做評估之外,還會安排一個特殊的環節,讓求職者向面試官“發問”。
“我們會問求職者,‘你對我們單位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內容嗎’?” 郝兆説,招聘和應聘本來就是雙向選擇的過程,面試時安排這樣一個特殊的環節,是基於對求職者的尊重,同時也是希望求職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公司。
此外,郝兆還會通過提問的方式給求職者現場測評。“比如説,我們要考查求職者的創新能力,就會問他,‘你在實習時碰到的項目,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嗎’,或是‘我們剛剛結束的校園宣講會,你覺得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內容’,以此來測評求職者是否具有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