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中秋節缺少儀式感變假期?學者呼籲重視家庭團圓

2016年09月15日 09:31: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資料圖:中秋佳節成都學童著漢服推廣傳統文化。安源 攝

  中秋節來臨,不少人早早就開始討論該如何過節。中秋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很早便已形成,並有拜月等豐富有趣的習俗。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相當比例的受訪者對這些傳統民俗並不了解。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則感嘆道,現在中秋的老習俗知道的人不多了,就剩下一個“吃月餅”還容易被記住,“商場哪兒哪兒都打折,倒是更有點兒像購物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的傳統民俗節日大概有80余個。除“春節”、“元宵”、“中秋”等節日,“寒食”、“寒衣”、“上巳”等傳統節日及其民俗文化並不為人們所熟知。

  資料圖:福州重現中秋祭月祈福活動。劉可耕 攝

  同時,稍顯遺憾的是,目前傳統節日似乎越來越突出“吃”。在中秋節來臨前的三天時間內,記者隨機採訪36位路人,其中有30位表示並不知道中秋有什麼特別節俗,“就是吃吃月餅吧,或者跟家裏人、朋友聚聚餐”。

  北京市民何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説,自己平時工作太忙,正好利用中秋三天小長假休息休息,“給孩子、老人買點月餅應應景,至於其他的節俗,不是很了解,也不太顧得上了”。

  “傳統美食,只是節日的一種物質承載形式,並不是過節的全部。”據《人民政協報》報道,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表示,從古至今,中秋節、清明節等,除記錄時節功能外,還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價值、情感內涵和需求。

  資料圖:福建漢服少女拜月祈福。劉可耕 攝

  馮驥才同時慨嘆,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節日已蛻變為“吃喝玩樂”的假日,很少有人在節日氣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傳承和發展、發揚和豐富上下功夫。

  如馮驥才所説,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在現代社會,中秋節中傳統文化的內涵似乎正在逐漸淡化。在城市化和商業化的背景下,傳統的家庭結構和過節方式被打破。對此,不時有專家呼籲,應賦予傳統節日現代內涵,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讓傳統節日的過法與時俱進。

  知名學者于丹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分析,今天的中秋節,比過去多了更多“物質”因素:有各式各樣的月餅,有中秋宴會的一條龍服務,“可我們少了儀式感,越來越把中秋過成了假期而不是節慶。但是,中秋畢竟是月亮節而非月餅節。”

  資料圖:中國傳統農曆中秋佳節,福州三坊七巷舉行中秋“撿月華”、製作“鯉魚餅”、拜月儀式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活動,吸引眾多民眾前來體驗中秋老民俗,歡度中秋“團圓節”。劉可耕 攝

  “對於中國人來説,中秋節是一個十分盛大的節日。” 于丹呼籲要重視中秋節,“它與春節都是以‘團圓’作為核心訴求的節日,是最應該與家人團聚的”。

  目前,不少弘揚中秋民俗的活動都在紛紛舉辦,但民俗學者蕭放建議,要恢復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著眼點可放在中秋節傳統內蘊中包含的家庭團圓等人倫親情上,通過對賞月、玩月等親近自然節俗的強調,讓中秋節成為我們民族的情感滿足日與精神浪漫日,“這樣可以保證國民充分享受傳統文化所賦予的生活溫情,感受到節日生活的美好”。(上官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