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16歲小夫妻:因沒錢暫時不打算要小孩(圖)

2016年03月07日 06:52:00  來源:現代金報
字號:    

  近日廣西南寧市馬山縣一對少男少女“結婚”事件引發廣泛 關注。新華社記者走訪發現,這並非個案,也非馬山一地所有。部分偏遠山村少年的早婚早孕早育現象,背後實則是留守兒童困境、教育吸引力不強、主流價值偏失 等問題。這些少年似乎走不出兒時留守長大打工的命運怪圈,他們需要理解關懷,而非圍觀獵奇。少年早婚誰之過?記者試圖尋找答案。

  譁然:少年早婚成熱點話題

  2月底,馬山縣“一對16歲新郎新娘的婚禮照片”成為網路焦點,身材瘦小、長著娃娃臉的新郎看上去年齡和中小學生無異。他們的照片在網路被不斷傳播,隨後有媒體介入報道,證實確有此事。

  3 月初,記者來到馬山縣實地探訪這對小夫妻。新郎小張所在的村莊地勢較為平坦,可以種水稻,在當地條件不算差。小張的家是一層約150平方米的平房,屋內有 裝修,內墻貼著瓷磚。他的父母常年在南寧做建築工,一天有300元左右的收入,這樣的家境在屯裏屬於中等水準。

  小張今年16歲,平 時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村裏讀完上學後,小張跟隨父母到廣西百色市平果縣讀初一,初一下學期又轉學到老家馬山——學校距小張家只有十幾分鐘車程。讀完 初二後,他輟學了。“從小就不愛讀書,到初中時聽不懂課。”稚氣未脫的小張這樣告訴記者,自己上初中時學會了抽煙,在校時喜歡用手機看小説,週末在家看電 視,最喜歡戰爭片。

  家在隔壁村的新娘小吳比小張大兩歲,今年9月將年滿十八歲,她比小張更擅長言辭一些。和小張一樣,她也是留守兒 童,父母一直在廣東打工,只有過年才會回家。“讀書時很想爸媽,雖然他們經常打電話給我,但依舊緩解不了思念。”小吳説這些話時雖然抿嘴笑,但也不免心 酸。

  2014年小吳初中畢業,去了廣東找父母,但父母不讓她打工,因此她只在出租屋做家務。一年後,在父母的勸導下她又回到初中, 一個多學期後不再繼續讀書。2015年3月,在趕圩時小張和小吳相識了。“雙方覺得對方不錯就交往了,過年時決定結婚,正月初八擺了喜酒。”小吳説。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樁在村裏看似正常的事,卻成了“新聞”“麻煩事兒”。由於年紀偏小,他們的結婚照被上傳到網上後引來了大量關注討論,輿論譁然。小吳説,網上曝光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困擾,去加油站加油時有人指著他們説“就是這兩個呢”!

  據記者了解,小張和小吳並未到當地民政部門登記結婚。馬山縣民政局局長覃斌表示,小張和小吳雙方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他們的婚姻不受婚姻法保護,民政部門依法不予受理婚姻登記手續。

  寂寞:留守兒童的校園青春

  這 是一群喜歡用手機上網,更喜歡QQ聊天、逛別人QQ空間的農村“90後”“00後”。他們中有大量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長大到讀初中時,身心發育驅使他們渴 望與別人甚至異性交流,而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初中校園的寄宿生活,往往使得這些留守少年感到“寂寞”。手機,成了重要的人際交往工具——儘管很多學校不允 許學生使用手機。

  據小張所在的初中校長介紹,他們學校共3個年級15個班682人,約半數學生是留守兒童。學校實行寄宿制,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管理,不允許學生帶手機入校。學校專門設置了公用電話便於學生與家長聯繫。

  初中二年級似乎成了部分鄉鎮初中學生的一個“坎兒”,不少人在這一年對學習喪失興趣。2015年9月,校長和班主任兩次去小張家動員他回校上學,小張的爸爸主張他回校,小張卻説“讀不懂,不想再讀了”。

  小張所在村的黨支部副書記説,小張所在的屯共165戶780多人,有近300人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建築行業。屯裏有30多個留守兒童,佔兒童總數的約一半,讀書氛圍比較淡,但像小張這樣早婚的在當地還是很少見。

  對於結婚,小吳坦言有點早。“像我一樣大年紀結婚的不多,大部分畢業後去廣東打工了。聽不懂課,何必浪費錢。”她説,自己從沒想過上大學,“認識幾個字就可以了。”

  實際上,小張小吳的情況並非個案。記者去年3月在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採訪時遇到了出生於1999年、初中二年級輟學、剛剛結婚的女孩東妹,她和丈夫是通過手機網戀認識的。

  去 年8月記者在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採訪時遇到了小學畢業的女孩燕燕,她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她和妹妹獨居家中。當時她稱媽媽即將回來不再打工,要送自 己到縣城讀初中。燕燕對這一決定感到“特別高興”。實際情況是,記者近期再與燕燕聯繫,她稱媽媽又去打工了,妹妹一個人在家,她在縣城初中感到“寂寞害 怕”。這個敏感的女孩發手機短信就像QQ聊天一樣,用一個個短句表達自己的惶惑,對學習也失去了往日的信心。

  未 來

  不要再複製的早婚故事

  採訪中,當地村幹部和教師認為,留守少年棄學打工、早婚的原因主要有三條:來自外面的誘惑,留守少年想跟著堂哥堂姐出去賺錢;在學校受到其他同學的欺負,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想回校;部分貧困落後地區“讀書無用論”較盛。

  今 年春季學期開學時,小張所在的初中有19個學生未報到,校長和班主任到學生家作動員,有11個回校,還有8個沒回。“一些學生年後就跟著父母外出打工了, 老師無法聯繫到學生和家長。”一名教師稱,學校會想很多辦法關愛缺少父母呵護的留守兒童,他們既做老師又做爸媽;學校還成立女生工作室,對女生進行生理健 康、性知識、預防早戀等教育,促使學生樹立“讀書有用”意識。

  即便如此,留守兒童依然是鄉村管理中的難題。有村幹部説,村幹工作龐雜,花在留守兒童身上的時間的確有限。

  馬山縣教育局局長黃漢仕説,全縣中小學生約5.2萬人,其中留守兒童約1.7萬人,“學困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目前縣裏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免費營養午餐,60%的學生還能享受每學期650元的家庭困難學生補助,大大減少了“因貧輟學”。

  然而,雖然教育硬體設施日益完備,對於那些內心迷茫、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少年而言,學校依然不具備“吸引力”。對於外面的“誘惑”,他們無法抵擋。

  儘管議論紛紛,小張和小吳還是要繼續生活下去。放眼未來,小張説“還不打算要小孩,因為現在還沒掙到錢”,他打算跟著父母去建築工地打下手。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