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   正文

媒體析中國“拿獎”心態 吁多修煉公共文化責任

2012年10月12日 14:46 來源:山東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賣牌子”斂財時下層出不窮

  獲獎重在踏實做出成就

  想想,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如此在意這個獎那個獎?長期以來,中國有著被世界認可的急切心態,商必“500強”、學必“諾貝爾”、影必“奧斯卡”……當然,作為成果的坐標,獎,是一個離不開的參照,但是,當對於這個坐標的在意遠遠超出對於成就本身的重視時,為獎而獎的偏離,尤其是,當獎和名利地位實現了捆綁,一種近乎異化的追逐就成為可能。這種僅在意獲獎的舍本逐末,不妨就叫“偽在意”。

  拿獎心態—— 多修煉公共文化責任,更有意義

  只要中國科學界踏踏實實做出耀眼的成就,不愁不受人認可。媒體評論員雷振岳提到,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和強國,應該多修煉公共文化責任,多倡導積極的職業操守和精神導師的責任,這更有積極意義。

  應該看到,近年來對於“諾獎到底離中國有多遠”的直接探問明顯少了。一些理性的聲音開始慢慢掌控主流判斷。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

  對於每次諾獎“花落誰家”的看法,一個普遍的説辭是,就科學進步而言,諾貝爾獎不是唯一標誌,它有自身的局限。比如徐光憲院士曾説:諾貝爾獎沒有數學、沒有理學的、沒有工程科學的、沒有興趣科學、沒有地學,在學科覆蓋面存有一定局限性。同時,中國有很多科學家成就超出諾獎得主,譬如錢學森、袁隆平等,就沒有獲獎。所以,沒有獲獎不等於不行,沒必要覺得面子上不好過。

  安慰的話説了,但該正視的問題還要正視。國內科研創新動力不足、經費吃緊、教育體制等的束縛,讓中國科學團隊的脫穎而出確實存在著掣肘。不努力改變這些差距,只是一味的羨慕和抱怨,無濟於事。

  在很多國際評價體系中,諾獎有著典型的代表性,儘管這裡面有很多“西方價值”的介入,但這並不是説就沒有了對話的可能。只要中國科學界踏踏實實做出耀眼的成就,不愁不受人認可。媒體評論員雷振岳提到,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和強國,應該多修煉公共文化責任,多倡導積極的職業操守和精神導師的責任,這更有積極意義。

  非適用域—— 本來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這種不具備可比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對目前各個領域存在的“大獎”是一種反諷。實際情況是,現實生活中,很多“非競技”領域,卻被用各種獎項裹挾,成了一乾人等你死我活的比拼擂臺。

  中國有句俗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少林寺武僧現在講求一個原則,不比武,因為武術的本意是強身健體、修煉心境的,而不是一種炫技。在很多其他領域,也是這樣。比如文學、科技、教育等方面,由於不可能具備整齊劃一的、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過於推崇“武林至尊”是不對的。

  這種不具備可比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對目前各個領域存在的“大獎”是一種反諷。實際情況是,現實生活中,很多“非競技”領域,卻被用各種獎項裹挾,成了一乾人等你死我活的比拼擂臺。有作家稱,對於文學這類現象,與其看重獎項,不如看重它所詮釋的生活意義。其實,對於包括各種科學成就在內的諾貝爾獎而言,也是應該注目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

  據説,牙刷、牙膏、微波爐、列印機、電視機等,幾乎所有日常用品,要麼是諾貝爾獎的産物,要麼是由獲獎研究成果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業內人士稱,雖然諾貝爾獎從誕生至今僅僅100多年,但諾貝爾獎見證了20世紀幾乎全部的重大科學發現,也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活。

  即便在競技色彩最“殘酷”的體育賽事中,“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這種虛懷也應該具備的。但是,很明顯,國人在這方面顯得不夠大度。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凡是奧運會、亞運會這類重大比賽,得銀牌、銅牌者,非常不受關注,甚至讓獲獎者自己都感覺“抬不起頭,見不得人”。但西方國家運動員,對此就坦然的多。拿到銀牌或是銅牌,照樣是手舞足蹈,歡天喜地。

  有這樣的一種心理對比,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對“金牌”的熱衷,卻沒有轉化為對個體身體素質的提升,因為,關注點不一樣。

  名利掛鉤—— 獎勵,還是獎利,這是個問題

  一位工藝美術大師曾對媒體披露評“大師”的內幕,他説,藝術是前提,經濟是基礎,人脈是關鍵,缺一不可。沒有錢,你藝術再好,也難以評上大師。

  如今,社會上“交錢拿獎”的風氣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聯想到一度風生水起的“中華脊梁獎”所深藏的交易內幕,就知道“獎利”早已不算什麼新事物。一位工藝美術大師曾對媒體披露評“大師”的內幕,他説,藝術是前提,經濟是基礎,人脈是關鍵,缺一不可。沒有錢,你藝術再好,也難以評上大師。

  還有一件“可笑”的事情是,在吉林的一場“優秀農民工評選”中,候選名單共計30人,其中廠長經理就有11人,其餘大部分也都是各崗位的負責人,真正標有“工人”字樣的只有三人。難道只要是“優秀”的名頭,就不會放過嗎?這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利益掛鉤?顯然,在很多情況下,一個獎項的獲得,往往意味著職稱的提升、職位的提拔、收入的提高、行業內地位的認可。

  隨著此現象愈發嚴重,民政部開始出臺文件“糾偏”。10日,民政部公佈《關於規範社會團體開展合作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禁止社會團體“賣牌子”斂財。我國登記註冊的社會團體多具準官方性質,擁有政商資源,如中國文聯、中國殘聯、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等,故常現以合作名義借其“牌子”斂財的行為。

  前段時間在紹興開幕的第21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遭遇冷場,很多明星大腕沒有出現。組委會主任康健民或許道出了其中的因由:“百花獎是現場投票,很多明星覺得來了沒有獲獎,丟不起這人,面子上過不去。”可見,還是一個名利的問題。

  作為一名淡看名利的老藝人,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大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繼承人單田芳,一生只獲過一次獎,凡是要交錢的獎就不參評。媒體稱,像他這樣赫赫有名的藝術大師,一生只獲一次獎,實是感覺“可憐”,但這種“可憐”卻讓人肅然起敬。

  扶正心態——“獎勵教育”應做出的反思

  想想媒體上經常爆出的“走向沉默的狀元”們,就知道什麼獎都是浮雲了。尤其在氾濫成災的獎勵失去“含金量”,變成雞肋時,或許,該想想怎麼給自己一個健康人格的事兒了。

  有媒體報道,在2012年的上海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發展論壇上,上海市市教委基教處處長倪閩景給在座的科學教育專家出了一道數學題。結果,5分鐘後仍沒有人説出答案。原來,這是一道小學四年級的奧數題。倪閩景稱其為“垃圾題”:我國的基礎教育應鼓勵學生探索科學,而不能用這類題目去難倒孩子。

  説起奧數,這是中國家長、孩子,乃至中國教育的痛。為此,日前,教育部和北京市出臺了治理小學奧數與升學掛鉤的一系列措施。北京市政府責成市教委採取措施堅決治理奧數成績與升學掛鉤的情況。一經查實,將對相關責任校長和區縣教委主任進行問責處理。

  應該説,奧數是中國獎勵教育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各大中小學為了吸引優質生源,紛紛祭出“加分”政策,對於奧數獲獎、藝體特長等稟賦高的學生“高看一眼”。但是這些學校這種追逐,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跟風,其負面影響很快顯現。

  著名數學家楊樂院士曾直言,奧數這種突擊訓練不僅沒有使數學能力、數學修養提高,相反有些同學因為負擔太重還有可能産生厭倦情緒。很明顯,奧數只是所有“獎勵教育”中的一項而已,看一看從幼兒園就開始的頒發小紅花、小星星,再到中小學裏普遍實行的“評三好”“評優幹”“評進步”,再到大學裏的各種評級證書、競賽獲獎證書……

  更有甚者,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吃一碗飯,竟然也使用“買玩具”的激勵措施。這些獎勵教育的效果怎樣呢?有調查證明,一些趨於形式化的獎勵並沒有帶來學生榮譽感的增強,反而造成了一些學生心理的落差,造成了負面情緒。前幾天,深圳一小學因孩子錶現不好,老師就在學生臉上蓋個藍墨水的印章以示批評,表現好的蓋個紅章,上面有一個“獎”字。這樣的獎懲,是不是可以説是一種摧殘呢?

  想想媒體上經常爆出的“走向沉默的狀元”們,就知道什麼獎都是浮雲了。尤其在氾濫成災的獎勵失去“含金量”,變成雞肋時,或許,該想想怎麼給自己一個健康人格的事兒了。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