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子舉重運動員周俊在倫敦奧運會上三次試舉失敗而無緣獎牌,部分媒體報道時使用了“恥辱”一詞。7月31日,雲南《都市時報》就此專門向周俊登報致歉:你(周俊)既已上場並全力以赴,已是我們的英雄。
如果足夠真誠,這封不算太晚的道歉信應該多少可以平復一下周俊受傷的內心,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促使所有人對我國競技體育進行全方位省思。如果能借著倫敦奧運的契機進行理解和反思,也許未來能改進對中國職業運動員的培養。
我國一些職業運動員的第一種艱難是,要麼你是冠軍,要麼你就一無所有或一無是處,哪怕你拿了銀牌。這次奧運會上,56公斤級舉重選手吳景彪拿了銀牌,卻幾度落淚並鞠躬致歉,稱自己“愧對祖國”;與易思玲參加同一項目的喻丹拿了銅牌,也説“對不起”。
我們的運動員拿不到金牌就幾乎等於失敗,所以連拿到銀牌的吳景彪都要説“對不起”,沒一點成績的周俊當然就是“恥辱”了。更有甚者,當運動員預期能拿到冠軍又意外失手後,還會殃及父母和家人,這正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相對應,不過,痛失金牌後的世態炎涼可能更甚于拿到金牌。當預期的金牌拿不到手時,不僅運動員備受冷落,就連被地方體育官員接來觀賽的運動員父母也再無人過問,更沒人送老人回家。
運動員拿了冠軍就有完美的人生並衣食無虞嗎?未必。這就涉及我國職業運動員的第二種艱難——退役後生存艱難。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獎勵9000元,到今年獎50萬元,奧運冠軍的獎金在28年間漲了82倍。如果再加上各省市和企業的獎勵,如今一名奪金的運動員至少會獲得150~200萬元的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