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正在審理的足球貪腐案,成都體育學院教授、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生導師郝勤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職業足球轟轟烈烈十來年卻落得個“一地雞毛”的尷尬境地,值得深思。要抓住足球腐敗案審理的契機,從源頭上對中國足球、中國體育深刻反思。
體育仍需強力改革
奧林匹克的發源地——古希臘創造了“業餘運動”的模式,即體育運動不與商業、物質利益掛鉤。
顧拜旦在復興現代奧運會的時候,堅持的也是“業餘”原則。然而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奧會對奧運會進行了改革,將商業化引入奧林匹克,將職業運動帶入競技體育。
而新中國體育走的是專業化道路,介於職業和業餘之間。一方面,它以體育作為職業;另一方面,又以為國爭光作為理想。從時代發展來考量,中國的專業體育曾與計劃經濟是一個整體。
改革開放以後,計劃經濟下的體育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那時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就選擇以足球等項目為突破口,將體育推向市場。但是,中國體育並沒有在體制上、制度上和基礎上做好準備。我們現在的體育依然維繫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大部分模式。
在體育職業化上,中國體育採取的是把專業體育“硬著陸”的方式,即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專業足球隊、體工隊硬生生地轉向市場,並沒有做好市場化和商業化的準備。因此,這些職業化球隊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並不是市場化的,所以造成後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四川的藍劍籃球隊,因比賽作弊事發後,十年來都萎靡不振。這是因為它破壞了體育的生態環境,失去了公信力。而公信力受到破壞之後,只會讓公眾認為它賣的是假貨,再也沒人去看它比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