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靜租房獨自生活,一週生活費50元。有時遇有額外消費,生活費不夠了,她就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不吃早餐,省下一兩元;午飯只吃白米飯,不吃菜;晚飯去親戚家蹭一頓。這樣的“經濟危機”可能會持續三四天,但她都毫無怨言地堅持下來,從不開口向爸爸媽媽多要生活費。
“都吃不上飯了,為什麼還不找爸媽多要些生活費?”記者問她。
“每週生活費都是固定的,錢花完了,就像一本日曆撕完,不能再撕了。爸媽打工掙錢太辛苦了,花完我也絕對不會再找他們要。”曉靜認真地向記者解釋説。
最近有一個同學過生日,曉靜製作了一張手工卡片,打算送給同學做生日禮物。後來看到其他同學送的都是三四元的發卡等禮物,她便悄悄地把卡片藏了起來。“別人送的禮物都是很貴的,我不好意思拿出來我的,索性就不送了,免得被別人看不起。”熊曉靜盯著地面對記者説。
有時,曉靜會在放學回來的途中去菜市場,去一次要買回足夠一個星期吃的菜。馬鈴薯一類便宜又不易變質的菜,是她的首選。為了省錢,熊曉靜成了菜市場裏討價還價的高手:番茄2塊5一斤,她軟磨硬泡2塊3能買到;1塊8一斤的黃瓜,她磨蹭半天讓賣菜大媽以1塊5賣給了她。“市場裏的人都認識我了。”她説。
為了省時間,她早晨不做飯,花一兩元買煎餅或者包子;中午,她做米飯、炒菜時,會多煮些飯,多炒點菜,然後分幾頓熱著吃。“那樣省事呀。”曉靜靦腆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