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河南農村
案例:
步行2公里賣廢品覺得值
受訪人:朱玲 孩子3歲
2008年,我女兒出生了,於是公婆將農村的地轉讓給別人種植,來廣州幫我帶孩子。剛開始來到這裡有很多不適應,天氣炎熱,聽不懂當地的話語,也沒什麼朋友,他們基本上不出小區門,成天只是幫我帶孩子。
今年春節後,小孩上幼兒園了,本來想著他們倆能好好休息一下,享享福了,可是,兩位老人卻一下子焉了下來。婆婆還好一點,這兩年在小區裏認識了一些老太太,有時會結伴出去逛逛街。公公不善言談,小孩上幼兒園後,他每天就是看看報紙。每當跟老家人打電話時,他總是很興奮,獨自一人時,常常坐在陽臺上發呆。
前段時間,公公聽小區裏的一位老人説兩公里以外的一個廢品收購站價格公道。於是,他將家裏的報紙、瓶罐等廢品整理一番,準備拿到那去賣。我們強烈反對,那麼遠的路,根本不划算。可是,等我們下班回家時,公公很高興地説:今天的廢品比平時多賣了10塊錢,以後還打算去那裏賣。我準備止住,老公悄悄地對我説:“別説了,你沒發現,他在乎的其實並不是那10塊錢,而是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嗎?”作為子女,我們很慚愧,平時只照顧了他們的物質需求,對於內心的關懷卻遠遠不夠。
專家視點
定期了解和滿足
老人的情感需求
廣州曼達拉心理諮詢中心首席諮詢師武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老漂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如果子女平時對他們關心不夠,必將會産生很多心理問題,甚至是身體上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