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漂白的口蘑。
漂白蘑菇(資料圖片)
近日,北京市小學生張皓調查發現“蘑菇被漂白”事件,已發酵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繼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發佈“食用菌合格率為97.73%”的市場抽檢結果後,中國食用菌協會又在媒體上表示“不相信小學生的實驗結果”。相反,在一家網站發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選擇“相信小學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12月5日新華視點)
一個是“小學生調查蘑菇九成被漂白”,一個是“政府部門監測九成多合格”,巨大的反差迅速引起公眾關注。工商局工作人員稱“小學生的檢測不科學”,公眾卻一邊倒地站在了小學生一邊。所謂權威官方檢測結果遭遇公眾如此冷遇,背後的信任危機著實值得深思。那麼,在“蘑菇被漂白”事件上,公眾為何寧信小學生呢?
首先,這是公眾對於食品安全普遍擔憂的反映。隨著一起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無良商家為了瘋狂牟取利潤在人命關天入口食品上的所作所為,已經沒有什麼再能讓人感到震驚了;相反,公眾早已“審毒疲勞”,無非只是換了一個陌生的化學名詞而已。在“還有什麼能夠放心食用”的擔憂語境下,某種食品被曝出添加了某種非法物質,人們除了選擇相信,還能有別的想法嗎?
其次,這是因為小學生與政府部門的利益關切完全不同。人們相信:小學生只是出於求知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驅使,是不帶有任何個人私利的“第三方”;可是政府部門呢,部門政績的私利關切就多得多了。在這兩者之間,公眾當然更為願意相信無私的第三方。這實際也給建立類似的食品安全檢測制度帶來了啟示:不僅需要政府機關的檢測,更需要社會第三方的檢測。
更重要的是,面對小學生張皓調查漂白蘑菇所體現出來的探索精神和公民精神,有關部門既不肯定讚揚更不感謝監督,反而在未與調查小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情況下,就直接判斷“小學生的檢測不科學”,這無疑是一種權力的傲慢與偏見。憑什麼證明你的抽樣檢測就一定是科學的呢?有關部門是否已經自大地認為這根本無需證明?既不邀請市民代表參與選樣過程,也不邀請仲介科研機構參與檢測過程,顧自高高在上地宣佈一個“權威檢測報告”就算完事,這種“澄清”問題的態度無法讓人接受。
小學生對漂白蘑菇的調查,主要的價值其實根本不在於過程是否科學,而在於背後探索事情真相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寶貴精神。敢於提出質疑,並通過合理的方法去動手求證,這才是當下最為缺少的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有關部門一個“不相信小學生的實驗結果”的武斷評價,簡直就是對小學生求知精神與公民精神的一種無情打壓。即便是在這個意義上,公眾也必然會對小學生張皓力挺到底。(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