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一小學班級手機普及率超60% 家長稱為拴住孩子

時間:2010-11-30 13:21   來源:揚州晚報

  專家:不贊成小學生用手機

  上周,市民王女士發現自己12歲的孩子晚上11點多鐘還在給同學發短信。她向老師了解了一下,發現孩子班上手機的普及率竟然達60%以上。時下,學生擁有手機的現象正不斷地向低年級學生發展。

  上周,市區另一所小學對125名六年級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支援手機可以帶入校園的為49人,佔39.2%,反對68人,佔54.4%。反對的學生認為帶手機入校是不合理消費,弊大於利。但另一些同學認為,手機使學生加強了與家人、同學、朋友之間的溝通。

  正方 手機方便開闊視野

  認為手機可帶入校園的學生認為:學生平時要上課,活動範圍相對狹窄,與外界溝通和交流時,手機立下汗馬功勞。每逢國內外大事發生,同學都能及時收到手機短信,感覺到自己的視野一下子變廣闊了。

  擁有手機的劉同學認為:基本上每個成年人都有一個小巧玲瓏的手機。為何小學生不能擁有呢?作為未來的一代,小學生應該要掌握這些科技知識,不能拒科技于校園之外。孩子們可以通過手機和家長、教師交流,一些不便當面説的話,只需發一個短信,就解決問題了。孩子之間同樣也需要交往,擁有手機不必大驚小怪。

  反方 易分散精力,引起攀比

  但也有學生認為手機進校園讓人反感,大家全神貫注聽課時,刺耳的手機鈴聲突然響起,打斷大家的思路,破壞了課堂上的氛圍。

  市區某學校蔣老師認為:小學生用手機,壞處很多。手機的功能很多,如上網、遊戲、發短信……確實給生活帶來方便。而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因自控力差,往往被手機的多種功能所吸引,從而分散他們的精力,勢必會影響學習。另外,手機高價位,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説,是個“奢侈”的消費。成年人使用,是工作、學習、人際溝通的需要。而對於沒有收入的學生來説,他們更多的是一種炫耀。長此以往,在學生中,勢必會滋生出攀比心理。同學們不應該因追求物質而影響學習。

  家長 手機是拴孩子的“一根繩”

  但一些家長認為,手機作為一種通訊工具,是拴著孩子的“一根繩”。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和老公平時的工作都很忙,平時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所以,有什麼情況都通過手機和孩子取得聯繫。但也有家長認為,手機作為一種高檔的消費品,對於孩子來説,有諸多不宜。孩子尚處於年幼階段,無獨立自理能力,一切費用由父母承擔。但是,對於像手機這樣的可有可無的消耗品,手機加話費,畢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市民芮女士認為,自己的兒子讀小學六年級時,就買了手機,所在班級的學生普遍都有了手機。芮女士説,從來不讓孩子在上學時帶在身上,只是週末或假期補課時才讓孩子帶手機。

  教育專家 不贊成小學生用手機

  市區某學校一位老師認為:學生能否帶手機到校問題,目前還沒有統一規定。一味地禁止,顯然是不行的。有了手機的孩子在使用手機時要科學得當,不能炫耀,不要玩遊戲,少發無聊短信。沒有手機的同學,也不要一味地羨慕、攀比。學生使用手機,自身要增強自製力。同時,也要求學校制定相關制度,加強管理。當然,學生以學習為主,與學習無關的物品儘量不要帶入學校。

  昨天,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會員、江蘇省學校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市十佳優秀輔導員時金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談了對這一問題的觀點:小學生用手機,會對身體有害。手機上有輻射,會傷害小學生未完全發育的身體;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好奇心很強,手機裏的遊戲、MP3、MP4很容易吸引小學生,使孩子上課不注意聽講,成績下降等;容易造成攀比現象,互相比較手機好壞,造成價值觀的改變;會引發壞人的欺騙、敲詐的現象;話費支付會對父母增加壓力;萬一手機在上課時響了,還會擾亂課堂秩序。對於手機的聯繫功能,金林表示,小學生可以採取用IC卡的方式和家長聯繫,家長如須及時找到孩子也可以通過班主任聯繫。(記者趙軍)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