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曾爭相入住
“原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世傑、王星拱,以及陳源、周鯁生、楊端六、劉秉麟、查謙、湯佩松等著名教授,都是入住“十八棟”最早的一批人。”自稱對“十八棟”歷史了解有限的吳驍,仍然向記者透露了不少資訊。他還稱,在1938年的“武漢抗戰”時期,周恩來和郭沫若都曾在“十八棟”短暫居住過。
在吳驍看來,學校修建這“十八棟”的目的,就是為了“築巢引鳳”,用高禮遇將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吸引到武漢大學任教。這種做法在當時風靡了知識界,在周邊散步的一位老人告訴記者,能夠住進“十八棟”的人,在歷史和民族文化中都是舉足輕重的,很多有名的教授想住而不得。而吳驍則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
“著名西洋文學家和紅學家吳宓曾在武大執教,他當時也很想住進“十八棟”。論資歷,吳宓是當時全國僅有的45位教育部‘部聘教授’之一,全武大也只有4位‘部聘教授’,足見其學術地位之高。但儘管如此,由於‘十八棟’早已住滿,吳宓還是無法如願。當時,他曾在日記裏寫道:夫宓在武大,不能與一區仙山樓閣(十八棟)之貴家世臣,同居同樂,因而甚感不悅,最後還是離開了武大。”
“另一位是生物系的高尚蔭教授,他30年代就在‘十八棟’居住過,1945年去美國研究病毒學,1947年回校後仍然想繼續住在‘十八棟’,由於沒有空房,他甚至向武大申請再蓋一棟房子,規格小一點都行。”
從高貴處沒入深山裏
據歷史資料顯示,武漢淪陷後,“十八棟”一度成為日寇的高級軍官住所,1946年武大從樂山遷回之後,“十八棟”曾安然無恙的迎接了另一個黃金時代。
“巨變是在50年代以後,教授們紛紛搬下山,以洗掉‘脫離人民群眾’的嫌疑,一批普通的教職員開始住進去。”吳驍稱,一方面因為政治敏感性,即使一般的人也不太願意住進去,不過“十八棟”還是被各色人等填滿了,“幾戶人家共住一棟樓,不再像先前獨門獨戶。”
而另一方面,“十八棟”的便利條件已經沒有了。在吳驍拿出的一份表格上,1935年“十八棟”32戶人家(有幾棟是複合式別墅,可住多戶)的房租和水電費等帳單歷歷在目,房租在25元到30之間不等,水電費則最多只有一塊多,“那個時候一個教授的工資是300元到500元不等,這些房租只佔到工資約十分之一,負擔很輕。”而當時學校還有專門接送教授上下山的小轎車——美國生産的福特牌。
“生活不便利,而且由於樹木生長擋住了以前的風景,“十八棟”裏再也看不到東湖了,風景也不如以前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