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聽專家説咱老百姓關心的那些熱點問題

時間:2010-05-21 12:39   來源:工人日報

  災害頻發,如何減災防災?轉基因食品能吃嗎?氣候變暖是否是人類活動所引起?疫苗到底安全嗎?一段時間來,有關公共衛生安全、轉基因技術、全球氣候變化、地震、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

  5月17日,中國科協在京舉行了以“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為主題的2010中國科協學術報告會。四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就上述熱點進行了科學分析與評價。

  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馮長根表示,正確引導社會公眾對科學技術相關問題的認識,代表科技界對社會關注的熱點科學問題發出聲音、表明態度,這是中國科協的重要職責,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減災防災

  “小災靠社區,中災靠地方,大災靠中央,巨災要靠全社會”

  史培軍(北京師範大學常務副校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社區減災是減災的根本力量,也是提高社會防災減災能力的關鍵,在這方面,我們國家落後很多,和30年改革開放形成的財力不相配。

  前段時間,不期而至的暴雨,給廣東、湖南等地造成重大損失。從玉樹地震到此前2008年的南方低溫雨雪災害、汶川大地震,災害的影響是巨大的,如何去尋找防範的對策,對人類社會至關重要。

  “防災減災一定要走綜合減災的道路。災難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必須把災害造成損失的利益相關者聯繫在一起,任何一次災害的發生都有不同的強度,不同的大小,任何一個災害都會影響到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社區甚至機構、企業和政府,這些利益相關者,我們有各種渠道,有資訊溝通,有防災減災的合作,各部門的協調,但我們更需要綜合。”史培軍教授表示,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災害,包括玉樹地震在內,我們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協調了各個部門來應對災難,“這樣的管理體制有很多好處,綜合協調,一旦有了重大事件的時候,可以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充分發揮舉國應對的概念,但是這種模式不能解決以社區為主的防災體系的建立。”

  史培軍教授發問,為什麼只有在發生重大災害的時候這種機制起作用呢,為什麼不在平時起作用呢?“問題在哪兒?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基於利益相關者的防災減災的模式,防災減災的政策體系,一個數據用起來都很難,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數據不能夠迅速共用,這是當前防災減災中最大的困難。”

  汶川大地震後,國務院決定把每年5月12日作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主題就是:關注社區減災。“社區減災是減災的根本力量,也是提高社會防災減災能力的關鍵。而在這方面,我們落後很多,和我們這個國家30年改革開放形成的財力不相配。所造成的結果,是小災就成大害。”

  “防範巨災風險和災難,有一大堆不確定因素,包括全球環境變化、能源和淡水短缺、食物供應不足、技術與市場的風險、公共安全等。我們要把資訊共用體系建立起來,而今天的中國還沒有一張完整的綜合風險地圖。”史培軍教授在報告的最後建議,政府要把小災、中災、大災由不同部門來承擔,小災要靠社區,中災靠地方政府,大災靠中央政府,巨災要靠全社會。

編輯:孫金誠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