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農民600元造木牛流馬 專家稱符合諸葛亮發明(圖)

時間:2010-04-30 13:24   來源:四川線上

  

  江蘇農民600元造出木牛流馬

  專家稱此“木牛流馬”與《諸葛亮傳》中描述的原理基本一致

  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人領中,舌著于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大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三國演義》中對木牛流馬的描述

  諸葛亮在北伐中所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是個千古之謎。昨日上午,三國聖地武侯祠博物館來了一位侍作凱先生,61歲的他,是來自江蘇連雲港的農夫!他駕來了自己花600元製作的“木牛流馬”。當這個獨輪四腳的大傢夥出現在眾人面前時,所有人都對它奇特的前行方式頗為不解:明明有輪子,為何還要用四隻腳一步步地向前挪動?對此,武侯祠三國文化專家梅錚錚、趙彬表示,侍先生的“木牛流馬”已經首次將《諸葛亮傳》中描述的原理基本落實,這已是相當大的進步!

  外形

  類似家用折疊椅

  初見侍作凱製作的“木牛流馬”,一眼看去,造型很奇怪,兩個長方形的箱體中間轉動著一個大的輪子,輪子上連著一個圓柱體。而在圓柱體的下面,也就是箱體前端,又伸出4隻腳,類似于上世紀80年代家用折疊椅的支腳。

  隨後,侍作凱一一介紹各個部件的作用,“長方形箱體,是裝糧食的,而在它之上,還應該有木或革製成的雨披式物件。”至於那個奇怪的、像動物舌頭一樣的圓柱體,侍作凱解釋為“車剎”,即行進途中剎車之用。記者當場檢驗,剎車後“木牛流馬”果然紋絲不動!

  行進

  “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三國演義》

  4隻腳伸縮前行

  這個笨重的大傢夥如何行進呢?這時,侍作凱拉動圓柱體,在獨輪的推動和4隻腳的一伸一收中,大傢夥慢慢地向前移動。“你看這個距離,《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原文中寫到‘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我這個差不多就剛剛好。”

  不過靠4隻腳伸縮前行,實在太糾結!不僅速度緩慢,而且遇到地面不平,上坡下坎,大傢夥就困在原地,根本不可能日行“二十里”。針對這一問題,侍作凱也略顯尷尬,他坦言:“這樣走起來的確費勁,也是我如今想要改良的。”

  對於如何上坡,他説運輸時應該前後有兩人,“後面的用手扶,上坡下坡。”但《諸葛亮傳》不是説使用它“人不大勞”嗎?侍作凱想了想,説:“我會改進,可能會把方的4隻腳改成圓柱體,這樣接觸地面時阻力會小一些。”

  專家評價

  實用性有待加強

  對侍作凱的“木牛流馬”,武侯祠專家梅錚錚、趙彬都給予了肯定。趙彬認為侍作凱比較好地落實了諸葛亮《作木牛流馬法》中的文字和原理,比如,“一足四腳;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板方囊兩枚”等記載,“但其實用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而談及侍作凱認為木牛和流馬是一種,而並非兩種運輸工具,趙彬直言:“如果侍作凱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對歷史學中古代度量衡的研究和《三國志》中關於‘木牛流馬’的稱謂都是一個挑戰,這個問題學術界有必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編輯:馬豐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