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0年,中國首批“80後”將邁入“三十而立”之齡。然而,一些“80後”卻感嘆“三十難立”,甚至自喻為“奴”。專家分析,“孩奴”“房奴”等種種稱呼折射出時代觀念的變遷。
26歲的蕭月梓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3年多了,“剛畢業那會兒,覺得‘白領’是份體面的、讓人羨慕的工作,而現在,自豪感正慢慢消失”。
“如今我們對‘白領’的定義是,薪水在手裏熱乎不到10分鐘,去銀行還完各種貸款,就知道‘這個月的工資又白領了’的人。”蕭月梓説,“我們常自嘲是‘白奴’,也就是‘作為白領的奴隸’。”
教育、房子、車子、婚姻甚至養孩子都需要各種費用,讓“白奴”“卡奴”“證奴”“禮奴”“房奴”“車奴”“婚奴”“孩奴”等説法,在中國的“80後”群體中悄然流行。
月薪5000多元的蕭月梓收入尚可,但對於愛好名牌、熱衷社交、興趣廣泛的她而言,卻並不夠開銷。面對“入不敷出”的財政窘況,蕭月梓自有“對策”——申請五、六種信用卡透支,“每月‘拆東墻補西墻’地還完銀行的債,就發現自己的工資果然‘白領’了”。
上世紀90年代,“提前消費”在中國還是一個新鮮名詞。而如今,在中國的很多城市,貸款買車、買房甚至購買家電早就為人們習以為常。
“這是一個崇尚‘快餐’‘速食’的年代,‘80後’缺失耐心,都想提前享受。”在南昌某媒體工作的黃玲説,“他們預支了今後的錢,覺得自己像負債纍纍的‘奴隸’一樣,這也許並不奇怪。”
而與父輩謹慎的、積攢性的消費習慣不同,“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的消費行為在“80後”中更有“市場”。一項調查曾顯示,根據對中國城市青年的調查,超過60%的年輕人認同“人生及時行樂”的觀點,“白領”們也投身於奢侈品消費。
在湖北大學人口學教授張智敏看來,“多數中國人還是習慣‘先攢錢後消費’,在年輕一代中,所謂‘奴’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國正步入提前消費社會。”
“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人的超前消費行為還與傳統的炫耀性消費有關,即裝面子、怕人瞧不起。傳統與現代消費文化交織在一起,導致一些不切實際的消費。比如,一心想通過證書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或拼命掙錢讓孩子達到高不可攀的教育期望值等。”張智敏説。
在老一輩人看來,“80後”之所以成“奴”,還與自身不擅理財以及衝動型消費的行為有關。
李教授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社會性別研究中心任職。她認為,“80後”面對的物質誘惑太多,加之獨生子女的特殊生活背景,當步入履行家庭和社會責任的階段時,難免覺得不如意和難以適應。
還有觀點認為,近年來,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稅收的“二次分配”調節未見充分的實效,這也是導致正處於職業上升階段的“80後”群體感覺自己疲於奔命的原因之一。
“中國正處於轉型期,‘80後’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如果凡事不量力而行,被‘奴’的情況勢必會加重。”張智敏説,“應採取措施幫助年輕一代減壓,而‘80後’也必須進行理財和職業、人生規劃,面對種種誘惑,加以理性的判斷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