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千年莆仙戲:繁榮中遭遇“成長的煩惱”

時間:2009-06-19 13:1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福州6月19日電(記者巫奕龍)莆仙戲名丑陳春一年到頭都在演戲,只在春節期間歇兩三天。

  “觀眾想看我演。”自小就演戲的45歲的陳春説,“我不出現的話,他們會失望,甚至不願付戲金。”

  陳春執著從事的,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莆仙戲起源於木偶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它有1000多年曆史,比聞名世界的京劇“年長”800歲。 

  莆仙戲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擁有5000多個傳統劇目,一些唱腔曲牌歷代相傳歷經數百年。《團圓之後》《秋風辭》躋身中國十大悲劇,《春草闖堂》躋身中國十大喜劇。這些成就使得莆仙戲在中國360多個地方劇種中引人注目。

  京劇全國聞名,莆仙戲只在福建沿海300萬人口的莆田市流行。這主要是因為莆仙戲用當地方言表演,外地人聽不懂。但當地流行使莆仙戲長盛不衰。

  陳春還是26人的家庭劇團--南門大廈劇團的老闆。這個劇團成立於1995年,常年在鄉村巡迴演出,年收入80多萬元。

  46歲的翁瑞英更富進取心。她投資四五十萬元,組建或入股了4個劇團。儘管金融危機對劇團有影響,但翁瑞英對即將到來的旺季充滿信心。“下半年從9月底開始,我們的演出都訂滿了。明年正月的情況會更好。”

  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統計,莆田現有民辦莆仙戲劇團120多個,從業人員3800多人,年營業額5000多萬元。

  “這些劇團每天在城鄉巡演。”市演出管理處主任林共和説,它們1年為當地群眾演出6萬多場,總觀眾達3000多萬人次。“換句話説,一個莆田人平均一年看10多場莆仙戲表演。”

  林共和説,逢年過節或其他特殊日子,如結婚、生子、豐收、破土、竣工、華僑返鄉等,莆田人都習慣請莆仙戲劇團演出助興。

  請演莆仙戲還有助於表達對神靈的敬意與感激,其中最受尊崇的是媽祖--祖廟在莆田的廣為人知的中國海上女神。“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九,分別是媽祖出生和升天紀念日,莆仙戲必不可少。”林共和説。

  “過去給父母做壽是逢十才請莆仙戲。現在,一些人有錢了,年年都請,讓父母高興,也招待鄰里鄉親。”林共和説。

  看莆仙戲的多是當地長者。他們癡情于熟悉的方言,和諧的曲調,引人入勝的情節,歷久彌新的道德。

  “莆田人似乎為莆仙戲而老。年輕時他們無所謂喜歡不喜歡,一旦老了,他們就成了戲迷。”50歲的公務員徐向陽現身説法,他如今也迷上了莆仙戲。

  然而,專家們對莆仙戲的前途並不樂觀。

  “120多家民間劇團讓莆仙戲每天都可聽見,到處都可看見。”演員出身的市藝術研究所所長林金標説,“但它們降低了演出品質和藝術水準。有些表演簡直走樣了,不能看,這樣最終也會失去觀眾。”

  “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減少演員,捨棄一些特殊樂器,引進電子琴。”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李尚清説。

  李尚清認為,政府必須組織1個樣板團來保護提高莆仙戲藝術。樣板團應有100人左右,全部或部分由政府補貼。作為第一步,2年前,市財政已撥款支援市藝校招收了35名免費學生主修莆仙戲。

  在建的莆仙大劇院預計明年初可投入使用。大劇院總投資2.6億元,將設戲劇廳和莆仙戲博物館。市政府還扶持了一批研究和保護項目,如出版了有關莆仙戲的系列書籍。

  “更為緊迫的是保護莆仙戲老藝人的藝術,以免有朝一日人走藝亡。”李尚清説。

  莆田文化部門錄製了由60多位老藝人表演的40多個經典摺子戲,最近又著手錄製更複雜的戲曲肢體動作。

  “我正忙著排練和錄影。”75歲的莆仙戲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黃寶珍説,“我希望莆仙戲代代相傳。”

  這些努力著眼于實現一個遠大的目標:將莆仙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市政府去年啟動了申報工作。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李尚清説,“但我們更注重保護藝術的過程,而不是申報的結果。”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