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9月9日電(記者周潤健)9月14日,是農曆八月十五,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民俗專家介紹説,源於古人“秋報”和“祭月”活動。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説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大概要數“嫦娥奔月”了,這個傳説可謂婦孺皆知,但傳説畢竟是傳説。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還有一説,即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裏,春播、夏收、秋獲、冬藏是主要的勞作活動。土地收成的情況,對於以此為生的人們來説至關重要。因此,人們對於土地還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種之時,都會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賜予五穀豐登,這種活動被稱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穫的季節,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穫的季節,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此外,另有一種説法,認為中秋節最早起源於古代的祭月典禮。在古代人們看來,月亮是僅次於太陽的神靈,一直是人們重要的崇拜對象。《禮記 祭法》中記載:“夜明,祭月也。”根據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收穫的季節,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這就是“秋祀”。
“秋祀”是一種儀式,因為古人認為五穀豐收離不開月亮,如果沒有月亮賜予露水,沒有月亮圓缺以計農時,豐收也是不可能的。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説,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可見,早在先秦時代,就有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