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陳女士怎麼也沒想到,平時乖巧的女兒竟然被同學長期“強索”零花錢,而這位母親卻沒有絲毫察覺。她從女兒的同學口中得知了資訊,馬上問女兒為什麼不與她説。六年級的女兒非但沒有辯解,反而一直在哭。
這讓陳女士有些手足無措,她只想到一個辦法——天天接送女兒。女兒自己,則想不到任何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吉林省團長春市委近期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不斷涌現的外界壓力,部分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卻沒有“同步提升”。 在11至17周歲的青少年中,心理健康差與較差者的總體發生率為19.1%,比例居高不下。
要讓青少年更加“抗挫折”,各地團組織有啥新招?
既是麻煩的“製造者”也是“受害者”
只要老師不在,王凱(化名)就表現得有些誇張。在夏天,他喜歡脫了衣服在同學面前顯示自己非常強壯。他是重慶市某職業高中出了名的“小霸王”,只要與同學一語不和,就會對人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這個“刺兒頭”,讓他的班主任也無可奈何,既管不了他,又不想管他。
其實,王凱的家境令人同情。他的父親因為盜竊罪被判刑,母親為了養家糊口,平時在外打工,根本沒時間照顧他。就連他上學的費用,也是親戚資助的。平時,王凱從來不和同學提起自己的家庭,遇到不開心的事,也只是到沒有人的地方,偷偷地流淚發泄一下,但在同學面前,總是裝作沒事。
四川儀錶工業學校是重慶一所中職學校,在該校從事多年學生工作的校團委黃林波老師認為,不少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較弱,與“他們自身沒有受到足夠關愛”直接相關。
“我們學校學生的年齡分佈為14~18歲,很多學生都是曾經的農村留守兒童,有的班級中有50%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家庭的不幸,導致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非常弱。”黃林波表示,“我們遇到過類似的案例,有的女孩子不懂得保護自己,意外懷孕了之後怕家人知道,也不敢告訴別人,發生過自我傷害的案例。”
類似情況不止出現在重慶。
根據《長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受測長春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整體水準顯示為:心理健康狀況較好者155人,佔被調查總數的10.7%;心理健康良好者1012人,佔被調查總數的70.2%;心理健康較差者220人,佔被調查總數的15.3%;心理健康差者55人,佔被調查總數的3.8%。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個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群體性特徵明顯。比如,面臨升學考試的初三年級青少年群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高達29.8%;正值青春期發育階段的14周歲和15周歲青少年群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分別為24.6%和27.6%,父母離異青少年群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大幅度高於家庭完整的青少年群體。
如何發現“自尊心”背後的“玻璃心”
青少年一方面處在充滿變化的過渡期和動蕩期,身體和心理髮育水準的矛盾,導致他們容易面臨種種心理危機,並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另一方面,家庭結構變化更易導致青少年心理失衡,讓部分人的心理問題雪上加霜。
面對這些,各地團組織如何發現“自尊心”背後的“玻璃心”?
王敏(化名)是長春市一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一向學習不錯的她,最近感到有些厭學,成績也一路下滑。有一天,她找到班主任,説出了自己“想輟學打工”的想法,這讓班主任感到有些意外,無奈之下,班主任求助於團長春市委。
“我們單位就派了一個懂心理學的同事,與孩子聊天,發現孩子厭學的原因是今年2月份,她的父親出獄了。父親回來導致家庭結構發生了大改變,讓王敏有些接受不了。”團長春市委權益部副部長嵇佳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們想了一個辦法,讓王敏參加團市委的志願者活動,在活動中讓她有所改變,最後,她放棄了輟學的想法,學習成績也有所好轉。”
嵇佳斌進一步介紹:“根據我們的調查,80%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存在心理問題。這類孩子非常特殊,需要更多關注。”
為此,每年年初,團長春市委就會與該市司法局溝通,拿到新的服刑人員的家庭聯繫方式,通過志願者逐個打電話聯繫他們的未成年子女,問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在嵇佳斌看來,這部分孩子由於家庭結構的缺失,非常容易“學壞”。另外,他們也承受著種種社會壓力。“因為他們的父母曾犯罪,他們難免會被同齡孩子指指點點。因而,他們需要團組織的格外關注。”嵇佳斌説。
面對留守兒童學生多的現實,四川儀錶工業學校團組織也在發力。
記者了解到,該校專門為這些青少年設置了一門課程——《當意外發生時》,除了老師上課,還會給學生播放一些教育片,告訴孩子遇到各類突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
“上課的時候,我們就明確地告訴孩子,萬一要發生類似意外,不妨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老師不會因此歧視他們,會想辦法第一時間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黃林波介説。
挫折教育需要青少年“去自我中心化”
該如何對青少年進行挫折教育?
著名心理諮詢專家韓三奇認為:“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是家庭的中心。可是,社會不會像家長一樣寵著孩子,孩子需要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要逐步學會溝通、妥協與共贏。”
在韓三奇看來,很多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負,家長該如何處理,是以暴制暴,還是忍氣吞聲?這些都在考驗著家長抗挫折教育的能力。
“受欺負後,孩子會感到有壓力。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孩子還擊,反而給孩子施加了新的壓力。”韓三奇説,以暴制暴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別人欺負你,你可以選擇推開他們,既讓那些孩子感到你不好欺負,也能避免以暴制暴,這是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一個方法。”
韓三奇同時表示,在這方面,共青團組織大有作為。“對於特殊群體的孩子,比如服刑人員子女,除了對他們物質層面的幫助,也要進行心理層面的幫助。共青團組織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團體活動,會讓他們的性格變得更加開朗。”
《長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在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上,也提出了對策:要打造一支服務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社會工作隊伍,吸納高校學者、臨床醫師、一線諮詢師等心理專家,以及社區工作者、青少年工作者、志願者、家長代表等其他相關力量,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多個角度,強化社會教育的工作力量。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剛從專科升為本科學校,團組織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方式,有所不同。
“我們發現很多學生沉迷于遊戲,對待生活不太積極,有的同學到了工作單位後,不太適應。我們就針對這一情況開設了以‘認識自我、肯定自我、讚美他人、抗壓能力’為主題的系列活動。”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團委書記馬潔表示,“通過講座和團隊遊戲活動的方式,讓孩子們充分參與進來,從而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去年一年,我們學校沒有發生一起重大的學生安全事故,沒有發生一起惡性事件,沒有一個學生自殺。”
四川外國語大學開展的抗挫折教育有些特別,通過一個叫“夢想屋”的活動,面對面地與學生交流,傾聽學生的“吐槽”。
“我們通過時事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大膽地説出自己的觀點,我們的團委老師作為‘引夢人’進行引導。”該校團委書記丁歡介紹道,作為團組織不應回避當下的熱點問題,“事實上,現在有一些學生對社會現象的看法,比較偏激,這也是抗壓能力弱的表現。我們希望在學校構建一個平等的對話平臺,增加學生對社會的理性認識,從而提高抗挫折能力。”目前,“夢想屋”活動已經舉辦了20期。
“大學生遇到挫折的時候,要積極去解決,每個社會和每個時代都會存在問題,給你帶來煩惱的往往不是那件事情,而是你對那件事情的看法。”韓三奇最後向青少年這樣建議。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