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曾幾何時,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兒歌,伴隨一代代中國人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近年來,我國每年能創作出1000多首兒童歌曲。然而,在各地許多小學、幼兒園“00後”“10後”孩子的生活中,兒歌的“陣地”卻越變越小,被各種愛情題材的流行歌曲擠佔,孩子們最熟悉和偏愛的歌曲,竟然是《老鼠愛大米》、《最炫民族風》、《愛情買賣》、《小蘋果》等,此中原因何在,頗令人思索。
(一)
近年來我國的兒歌創作,除《別看我只是一隻羊》等少數幾首外,大多傳唱不廣,甚至“養在深閨人未識”。而在多家網站評選的“十大經典兒歌”中,《歌聲與微笑》《讓我們蕩起雙槳》等依舊名列前茅。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教育家周海宏認為,目前國內兒童音樂創作中,對兒童接受心理、接受習慣的關註明顯不足,經常以成人的思想、視角來揣測孩子們的需求,導致不少所謂兒歌並不適合兒童演唱。
多位一線音樂教師及學生家長反映,目前中小學音樂課本中不少歌曲的選擇,距離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太遠,導致接受困難。
“我時不時翻看兒子的音樂課本,發現有的唱的是江南水鄉,有的唱的是異國他鄉,真正與孩子家鄉有關的少之又少。我覺得應該增加些有地方特色的曲目,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歌曲的同時,也更了解、熱愛自己的家鄉。”市民王先生説。
(二)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每年學到的兒歌也不少,但大多是通過幼兒園、小學學到的,而在家庭和社會上卻學不到新的兒歌。
對此,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指揮家楊鴻年,日前在人民音樂出版社舉辦的“繁榮少兒歌曲創作與出版”座談會上表示,每年中國兒童音樂的創作遠不止1000首,但能傳到孩子耳朵裏面並被他們接受和喜愛的卻寥寥無幾。這裡有通道不暢的原因。每一期音樂雜誌都發表好多首,但老師拿不到,拿到也不會唱。這其中不乏優秀作品。好作品出版了,卻未被挖掘,甚是遺憾。
“新兒歌雖有,但能廣泛傳唱的卻很少,市場認可度低。”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家梅志罡教授説,近年來,社會上存在著兒歌創作難、出版難、傳播難這“三難”現象,而這與兒歌創作所取得的經濟效益難以超過流行歌曲有關,歌詞曲作者更熱衷於流行歌曲的創作,所以造成了新兒歌不多,能廣泛傳唱的經典兒歌更少。
“雖然我國每年能創作出1000多首兒童歌曲,但是通過電臺電視臺播放出去被廣大群眾接受的少之又少。因為推薦力度不夠,創作者的積極性無形中被削弱。”作曲家秦咏誠指出。
(三)
“現在年齡小的孩子們還在唱那麼幾首老兒歌,最多也就唱一唱《喜洋洋灰太狼》等動畫片的主題歌,大一點的孩子都在唱流行歌曲,這個現象應該引起人們關注。”有市民呼籲,政府應該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兒歌創作,兒歌創作者也應從孩子內心出發,創作出讓孩子接受的兒歌。
詞作家李幼容覺得,給孩子創作的作品,首先要快樂。孩子的歌曲應該以玩為主,玩中有學,玩中促學。快樂是孩子的本性,我們要順著他們的本性去創作,所以以玩為主,要寫孩子的童心童趣,在童趣當中展開他們無限的幻想,啟發他們的智慧。在歌詞創作上,我們一定要寫美好的東西。世界上流傳最廣的那首生日歌《祝你生日快樂》,大人小孩都會唱,其實它首先是一首兒歌。兒歌是一切藝術的搖籃,進行兒童歌曲創作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一個作家、一個音樂家保持善良的童心非常重要。
“要推出朗朗上口的少兒歌曲,把握好題材至關重要。唯有這樣,作者才能創作出藝術性強、流傳久遠的經典作品。我們現在的歌曲數量很多,但是都略顯浮躁,真正深入人心、能流傳下來的歌曲較少。在內容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比如缺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內容,這正是需要在現在的孩子之間強調的。” 作曲家龔耀年認為。他表示創作隊伍還應該不斷地發展壯大,尤其需要年輕的作者加入進來,一起為兒童歌曲創作努力。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