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默許”18年換不來“名分” 農民工子弟校轉正咋這難

2013年06月27日 10:53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雖然接納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被相關部門“默許”,但因為沒有合法的辦學手續和穩定的辦學場所,不得不在城中村改造中一次次“搬家”——這是鄭州春筍學校校長楊萬霖開辦打工子弟學校18年來的心酸遭遇。

  一直為“轉正”奔波

  “申請卻都被打了回來”

  6月中旬,記者來到位於鄭州農業路、姚寨路交叉口附近的春筍學校,一間間教室分佈在商場廢棄的商鋪中,樓下就是大型的知名超市,樓上是連鎖電影院,400多名農民工子弟每天都要在這裡“讀書識字”。

  “我們的學生太可憐了。”校長楊萬霖介紹説,學生家長多是附近擺攤賣菜做小生意或是建築工地的打工者。“孩子們放學後或節假日還得幫著家長照看生意。”

  因為沒有足夠的改建條件,房頂仍依稀可見當初留下的空調管道,但已不再會輸送一丁點冷氣,教室的墻壁全是不足兩釐米厚的木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隔壁班級的聲響。此外,學校的設施也很簡陋,唯一的一台電腦用在了監控設施上,老師們辦公都沒有電腦可用,還有兩間教室是半開放式的。

  “就算是這個廢棄的商場,也是豐産路辦事處出面才協調來的。”春筍學校的李老師説,從1995年辦學到現在,學校一直在“漂泊”中度過,白廟村、大鋪、姚寨、棗莊、常寨,到現在的廢棄商場,18年間春筍學校經歷了5次變換校址,為1萬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了上學機會,但卻一直在為學校“轉正”而奔波。“申請基本上都被打了回來——要有固定校舍、操場,教學設施達到一定條件。”

  在2002年,曾是校長楊萬霖認為最有希望的時候。因為入學門檻比較低,收費也相對便宜,那時候學生有2000多人,他們在姚寨自建了四合院,開設了音樂、英語、電腦等各種課程,在外來務工者中有著良好的口碑,甚至被稱為“鄭州條件最好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最終還是因為“沒有操場、一個樓梯過窄”等原因,依舊沒通過。

  後來,四合院隨著城中村改造被拆遷,沒有了固定校舍,拿證更加成為奢望。

  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十條規定,民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參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設置標準執行。而按照鄭州市公辦學校的辦學標準,學校要有200米長的跑道,要有科學實驗室、儀器室、圖書館、電腦室等。

  “針對那種公辦學校條件審批的,對於我們這樣的打工子弟學校來説,要達到這些標準幾乎不可能,沒那個能力。”楊萬霖説,“比方説這個電腦教育和多媒體教室,這些我們都不具備,都開不起來。”固定的校址,早已成為奢望,也成為學校甩掉“黑戶”帽子的絆腳石,使得學校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類似學校不在少數

  “教育部門也很為難”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進城打工、創業的流動人口快速增加,鄭州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而市區公辦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無論是在校生人數、校舍利用率還是師資力量,都基本上處於滿負荷運作狀態,有的公辦學校的班級已達90人左右。

  因此,要公辦學校全部接收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還不現實。隨著鄭州市的政策逐漸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放開,公立小學可以容納一部分學生了,但通不過考試的、插班的孩子,打工子弟學校是他們上學的唯一選擇。

  近幾年,春筍學校的學生一直保持在幾百人。楊萬霖説,自己現在就幹兩件事:“重視安全,提高教學。”他安排了專人值班巡查,制定對老師的考核措施。“有個學校總比沒有強,如果小學都沒地方念,這些孩子該怎麼辦?”

  如今楊萬霖已經不再奢望學校“轉正”,一門心思搞好教學工作。他打算隨著城中村改造外來務工者外遷的潮流,把學校也往鄭州周邊遷移。“類似的打工子弟小學有20多所,校長們時常保持聯絡,這中間極少有人能辦來證,所以現在也基本上都不提這事了。”

  據了解,目前鄭州市區有幾十所類似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大部分分佈在城中村或城鄉結合部外來務工人員較集中的區域,且大部分都處於沒有辦學許可證的“黑戶”狀態,只能在四處搬遷和政府的“默許”之下生存。

  “打工子弟學校的出現,屬於現階段的普遍問題,教育部門也很為難。”鄭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公辦學校的職責是優先解決本地孩子的上學問題,如果取締這些嚴格來説不合法的學校,由於社會沒有足夠的空間收納外來流動人口的孩子,他們將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也會造成諸多社會問題。

  事實上,過高的辦學標準使得打工子弟學校無法取得許可證,而沒有許可證學校就難以引資改善辦學條件,那麼,在公辦教育又無法滿足需求時,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

  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的老師認為,在打工子弟學校為政府分擔了義務教育責任的同時,當地政府也應適當降低辦學門檻並多給這些學校一些扶持,能夠讓它們儘快取得辦學資格,給予應有的“名分”。

  “為了提高民辦學校教育品質而設置門檻是必要的,但如果門檻過高,多數民辦學校因無法達標只能以‘黑戶’的身份存在時,那麼也就喪失了設門檻的必要性。”鄭州大學教育學副教授張威認為,政府在規範民辦教育的同時,首先應該保障的,就是農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權利。(記者 余嘉熙 本報通訊員 馮國鑫)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