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割據催生“曲線高考”
因為戶籍限制,在京外來務工者張建黨的兒子張圖無法在京高考。無奈之下,他將孩子送進國際班,準備出國留學。隨後,具有美國國籍的前妻提供援助,兒子很快能以美國公民身份,參加“美國高考”。更奇妙的是,根據教育部政策,外國僑民享有直接參加北京高考的資格,還可享受10分的優惠政策。(5月23日《海峽都市報》)
看完這出逆襲喜劇,張氏父子百感交集,網友們也感慨萬千。雖説務工者子女在京高考會影響北京考生的利益,但是,外國公民加分錄取,難道不影響北京考生的利益?教育部寧可優待外國人也絕不給予務工者子女平等待遇,如何服眾?
換個角度講,教育部的政策畢竟擺在那裏,我們還是要祝福可以曲線參考的張圖。只不過,他的幸運很難複製。不是每個中國孩子都有一個外國母親,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拿到綠卡。對千千萬萬在京務工者子女來説,化解現實的高考困境才是問題的關鍵。
外來務工者子女不能在學習地參加高考,問題由來已久。儘管教育部出臺了異地高考的指導意見,但沒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有血有肉”的方案。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地區接收外來工子女異地高考的條件十分苛刻,相對於公眾的滿腔期待來説,異地高考的遲緩步伐難解公眾對教育公平的饑渴。
對於高等教育資源豐富,考生上大學機會較多的地方來説,如果教育部沒有強制性的指導意見,要他們拿出有血有肉的異地高考方案,讓務工者子女與本地戶籍考生平起平坐參加高考,還真有點難下決心。招生總規模不變,如果外地戶籍考生在當地報考、錄取,意味著當地戶籍考生多出了競爭對手。這實際上牽扯出教育公平的老話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外地考生在當地參加高考錄取,對當地考生不公平。但,如果招生體制公平,教育部與高校按照考生人數確定高考錄取比例,考生不管到哪參加高考,錄取機會均等,誰會刻意辦理高考移民,哪個地方又會拒絕外來工子女參加高考呢?説到底,推行異地高考並不存在技術難題,只是招生制度不公平,部分省市高考既得利益板結、固化而已。
由於多種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生源數量與高等教育資源不對稱的情況客觀存在。這本需要教育部做好宏觀調控,公平分配資源。但是高等教育資源現實分配圖景並不能體現公平。由於招生體制畫地為牢,許多全國重點大學越來越地方化,在辦學所在地的招生比例居高不下,儼然形成了教育割據的局面。去年夏天,一段被稱為《高考天問》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該視頻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考生上北大的幾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廣東考生的37.5倍、貴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
不少人建議改革高考招生指標分配辦法。前幾年中國政法大學先行一步,建立了按各省市人口比例確定招生指標的制度。但是,其熱情並未撼動招生地域差異的堅冰,目前沒有第二所名校跟進。教育部顧慮重重,推進教育改革與異地高考不敢啃既得利益硬骨頭。務工者子女高考無門,被迫留學,無奈曲線高考的悲喜劇還在繼續上演。
以地域為界限的差別化高考制度越來越成為教育公平的絆腳石。它繼續“合理存在”不合時宜,教育部以分省市自主命題的形式回避高考成績的可比性,一些地方的異地高考方案羞羞答答、無血無肉,回避了億萬民眾對教育公平的渴望。改革招生體制,還原考生高考公平,錄取公平權利,勢在必行。對此,教育部要敢啃既得利益硬骨頭,高校要弘揚獨立自主的大學精神,招生面對五湖四海,教育公平才會春暖花開,變身美國人曲線高考的悲喜劇才會謝幕。(葉祝頤)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