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高考學生填報志願現場,記者看到一幕“有趣的場景”。一名女生問前來採訪的記者學新聞怎麼樣,記者馬上搖頭説:“這個職業看似自由,但是壓力太大,工作不定時,建議入行要慎重。”女生的志願裏同時還填報了師範專業,負責報考志願的老師看了也忍不住説:“當老師不容易,再好好想想。”弄得該女生一頭霧水:“聽你們説完,我的志願都沒法填了。”
媒體從業者當場勸阻學生填報新聞學,教育從業者當場提示學生教師職業不易,還有什麼能比這種“現身説法”更具有警示意義?當他們自以為是“好言相勸”時,有沒有想過,面對一個對未來滿懷憧憬的孩子,他們可能正在合謀扼殺孩子們的美好夢想,同樣也扼殺了自身職業的應有價值與尊嚴。
作為一名媒體從業者,我對那位記者的唐突深感羞辱。該記者所説固然有些道理,而且事實上,這個職業不被人待見的地方還遠不止此。比如,如今新聞産品已不再純粹,新聞工作還經常受到各種各樣的掣肘等等。但我仍然不解,為何那位好為人師的記者看到的只有這些?記者的價值,媒體理想所具有的時代意義,為何視而不見?當那位記者只看到這份職業的壓力之時,我的確明確地感知到新聞理想在這一個人內心的沉淪。或許在今天,這已不是他一個人的沉淪。但是,這種沉淪能夠表明長久以來,一代代媒體人對於這個國家、民族、社會的付出、堅持、守望,是不具有理想價值的嗎?
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或許在今天這個時代,理想已是一件無比奢侈的事情。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一種現狀,那種有志於新聞的意願才更應當得到呵護,也才更應當呼喚那更純粹的媒體精神。因為即便社會道德正在淪陷,但只要有媒體理想的一息尚存,這個社會就不會只有絕望。誰能否認,今天一些有職業操守與良知的媒體人,他們點滴的推動,執著的堅守,不正是使我們一點點達致理想的具體行為?
事實上,説到另一個扼殺孩子志願的“合謀者”,其所代表的教育職業,就其神聖及價值而言,一點也不比記者所代表的新聞從業者要小。如果説媒體更多地作用於社會現狀,著眼于現實的改良,那麼教育更多地作用於民族未來,著眼於心靈塑造。兩者對於國家、民族及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改變,對於國民精神以及公共人格的培育,都殊途同歸,也都有使命所驅。長沙 楊耕身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