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城市新留守兒童想家 一月發短信四五百條

2013年04月03日 09:41 來源:長沙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城市新留守兒童想家一月發短信四五百條

  春光明媚,“老師媽媽”帶著城市新留守兒童踏青,感受家庭的幸福。

  教室——寢室——教室,郴州宜章縣初一女生徐洲兩點一線的生活是過去半年校園“常住校生”的生活樣本,除了寒暑假回家鄉,她每週所有的時間都“泡”在學校。大城市擁有優質教育資源,吸引著更多外地學生涌入,他們的群體正逐漸擴大,成為一種叫“城市新留守兒童”群體。

  A 異鄉求學的“新留守兒童”

  徐洲是雅禮雨花中學初一學生,父母都在老家郴州宜章縣工作。和在家鄉的留守兒童不同,“徐洲”們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離開父母和故土,成為“城市新留守兒童”。

  一個人背井離鄉來長沙讀書不是徐洲父母的主意。“是我自己想來長沙讀書的。”徐洲説。“父母一開始也沒説同意不同意。不過,為了決定要不要來這裡讀書,我們家裏還是開了專門的家庭會議。”

  獨立生活的道路,遠不如想像中容易。媽媽爸爸因為工作關係,基本不來長沙。徐洲説,剛來學校的那個學期,幾乎都是在眼淚中度過。每天回寢室第一件事就是給爸媽發資訊、打電話,一個月要發200多條短信。徐洲説她不算發短信最多的,有的外地同學一個月要和爸爸媽媽發短信四五百條,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遠離父母遠離家鄉,太想家了。

  B 一個人的成長總覺得缺點什麼

  雅禮雨花中學稱像徐洲這樣的學生叫“常住校生”。他們有的是農民工子女,有的父母在外經商,有的老家在遙遠的他鄉……他們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分開生活,一個人在青春期成長。

  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安全,一般情況下,週末留校的學生是不允許外出的。每個週末早晨8時,宿舍會進行統一點名。然後,學生可以前往教室寫作業。

  “寫完之後就在學校裏面亂走,繞著操場和教學樓一圈圈地轉。”徐洲説,現在學校的每個角落都很熟悉,因為平時“逛”過太多次校園了。雖然可以“串寢”,學校也在週末開放了圖書館、球場和機房等。但對於“徐洲”們來説,卻總是少了點什麼。

  徐洲説,“來長沙一個學期了,只去過周邊的幾個學校和長沙高鐵站。”她説她很想去橘子洲走走,還想去定王臺書市看書。記憶中在長沙最開心的一次是剛進學校時,媽媽帶著她去世界之窗玩。

  C 很期待和校長一起過的週末

  常住校生們簡單的心願觸動了老師。學校決定開展“把愛帶回家,溫暖你我他”活動,讓學校63名黨員教師和65名“新留守兒童”結成對子。

  “他家裏房子大!”初一年級的黃河在選擇結對老師時,出乎意料地選擇了校長吳漢波。同學們都説他賣萌,他還為這件事情哭了,不過大家都知道,他其實是校長的“小粉絲”。黃河説他很期待和校長一起過週末。校長吳漢波説,不僅是週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也要給他們特殊的關愛,做孩子們的“老師媽媽”、“老師爸爸”。

  “站在校門口等謝老師接我時,我的心裏像雨水落入積水中一般,激起了陣陣漣漪。謝老師一週才給我們上一節課,她會不會連我的名字都不記得?她生活中兇嗎?我們交流起來方便嗎?”已經結對出遊的學生李姣林一度非常擔憂。

  可一天下來,她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今天的謝老師不像我們的老師,更像一位可以無話不談的大姐姐,就是這樣暖暖的情誼,像冬日裏的一抹暖陽,讓我們這些長期離別父母的學生心裏暖暖的。”

  D 健康成長需要“陪伴”

  “心理學上,我們認為這些孩子被家長在心理上‘遺棄’。面對挫折困難沒有人傾訴,他們孤獨、徬徨,甚至恐懼。”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梁珊説,這個時期,孩子剛進入青春期,還處於半大人、半小孩的“心理斷乳期”。父母付出了經濟上的代價,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卻忽略到成長的環境除了物質,還有心理和情感上的。如果父母關注不夠,很可能對孩子今後的成長造成心理隱患。

  “孩子成長最關鍵時期,真的很需要父母的關愛和陪伴。”老師説。正是考慮到孩子對愛的需求,雅禮雨花中學從今年開始推行“帶愛回家”的活動,每個月利用一個或者幾個週末的時間,帶孩子回家或者出遊,感受家庭的溫暖。學校的做法梁珊認為非常及時,可以讓孩子感覺並不孤獨,是一種補償愛的方式,但不能替代父母的愛。

  梁珊建議,父母最好利用電話、網際網路等便捷的方式,與孩子建立經常性的溝通,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同時,多跟孩子的生活老師、班主任老師溝通,從各種途徑去了解孩子,及時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記者 卿永鋒)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