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看到一個老大娘從口袋裏掉出了4張500塊錢。我馬上撿起來還給老大娘。老大娘問我叫什麼名字,我轉身對老大娘説,我叫紅領巾,雷鋒叔叔是我的偶像。”近幾天,網上一篇篇“逼瘋老師”的小學生作文被網友們紛紛轉發。語文老師們説,這樣的作文並非只是個笑話。他們擔心的是“神一樣的作文”背後的問題:孩子們缺乏生活體驗、缺乏情感交流。(3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孩子的作文沒有常識、沒有體驗、沒有情感,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現象了。老師被作文“逼瘋”了,而很多孩子卻在為作文抓狂,討厭作文。孩子是一張白紙,世界通過他們在紙上畫出繽紛的色彩。作文原本是表達情感認識的文本,最能體現孩子的心靈,卻無奈體現出焦慮與枯萎的一面。
孩子們的作文“慘不忍睹”,大人們該作何反思?仔細想想,我們又何嘗給了孩子們更多體驗與交流的機會?一方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多地被禁錮在城市的水泥森林裏,囚禁在家族的小空間裏,可供體驗與情感交流的空間小得可憐;另一方面,孩子們的書包越來越沉,腳步卻越來越快,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發令槍,催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當了課業的奴隸,可供體驗與情感交流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神一樣的作文”,文字表述的離譜暫且不言,一樣的腔調,一樣的格式,才是真問題。我們的老師在被孩子“逼瘋”,感嘆真想吐的同時,卻又不停地在命題作文,製造框框,超越孩子情感與認識範疇,逼著孩子們拿著舶來的一知半解的經歷,給情感“注水”。而為了應對考試標準化的需要,作文教育儼然成了“範文”模版壓制的生産線。譬如,高考語文閱卷領導小組副組長漆永祥表示,高考閱卷評判作文真是太痛苦了,老師們只看一天就受不了了,看到最後真的是“要吐了”。現在高考作文的主要問題就是“模式化”,很多學生學習了不少寫作套路。顯然,不是孩子沒有情感與體驗,而是作文考試到了獲取分數時,不需要情感與體驗。
作文“逼瘋”老師,是教育作繭自縛,咎由自取;而作文“逼瘋”了孩子,卻是功利教育誤人子弟的注解。教育失去了培養情感的導向,實質上脫離了教書育人的宗旨,讓孩子體驗與認知現實環境本就先天不足,又遭遇到後天失調。作文得不到高分只礙觀瞻,而情感得不到積累與錘鍊,無疑會為害一生。被作文“逼瘋”的孩子無辜而值得同情,救救孩子要先救救沒有營養的教育。(木須蟲)
[ 責任編輯:黃艷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