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大學“考查課”學生多翹課 老師無奈以考試威脅

2013年03月26日 09:1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三學生小張告訴記者,這學期他的課程中,考察課佔了大多數。“我們已經大三,專業選修課越來越多,且多以考察方式進行,這給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但是另一方面又讓我們有所懈怠。”小張告訴記者,相比考試課充分的準備和緊張的復習,大學生對於考察課大多是“無所謂”、“無壓力”的態度。考察課是大學教程改革後的一種課程類型,旨在輔助專業學習,所佔學分必須修滿才能順利畢業。如今的大學考察課是什麼樣?考察課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

  學生集體化身“醬油黨”

  走進湖南某高校的一個班級,記者發現,一堂本應有60人到課的考察課,在早上8點上課鈴響後只來了一半人,偌大的教室空蕩蕩。仔細再看,教室前排只稀稀拉拉地坐著幾個女生,而大部分學生則集中在後幾排。

  在上課後的半個小時內,又陸續有十幾位同學走進教室。遲到的一位女生表示,她平時上課從不遲到,只是因為“今天是一節考察課,遲到一下沒關係。”記者發現,遲到的同學都不慌不忙,神情上全無緊張。在詢問了幾位同學後,記者得到的答覆是,考察課基本不會追究遲到,全靠學生自覺。老師偶爾點名的考勤記錄雖然會作為成績的一部分,但是一學期也只有3次,撞不撞得上全憑運氣。“室友還在床上呼呼大睡呢,我們能在上午第一二節課爬起來上課已經很不錯了。”一位男生不以為然地説道。

  大學生王歡告訴記者,她身邊的同學都沒把考察課當回事兒。“不光是不去上課,連作業也是應付了事。我們去年上了一門課叫修辭學,開始大家還聽得津津有味,覺得收穫很大。後來知道這門課是考察課後,去上課的人就越來越少。最後交論文,幾乎所有同學都是在網上東拼西湊,照搬照抄。”

  “開卷考試,結果連答案在書上哪一頁都找不到,悲催了。”網友“魚魚的眼淚”發帖曬自己考察課考核的尷尬事,引得不少大學生網友共鳴。有網友表示,考察課大都沒有教材,即使有教材,也是被擱置一旁從不翻閱,到了期末依然“完好如初”。

  “我覺得考察課可以有選擇地逃,但關鍵在於我們蹺課後去幹了些什麼,是不是做了有意義的事情。我和同學都會選擇去聽自己感興趣的課,有的老師的課就座無虛席,常常需要早到佔座。我覺得考察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的個人魅力。”大學生安鑫説道。

  老師的無奈與“無賴”

  “這門課是閉卷考試,我敢對你們保證,如果上課時跟不上講課節奏,考試時你們就是大眼瞪小眼幹著急。”為文科學生教電腦專業課,楊老師説自己實在頭疼,只好出此“計策”,將考察課説成是考試課。這麼一説,同學們立刻一齊發出了感嘆聲,叫苦不迭。雖然老師説謊了,但是效果立竿見影。每節課幾乎都座無虛席,同學們無論是聽講還是自己操作都十分認真,下課時圍著老師請教問題的學生更是排成了隊。然而好景不長,楊老師本以為同學們學習熱情高漲,便把“真相”告訴了大家。沒想到,來上課的學生馬上銳減,提出問題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這讓楊老師哭笑不得。

  “考察課確實讓我們很無奈,學生首先從思想上就不重視,給老師授課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夏青老師説,她對學生的要求很簡單,不來上課的學生不會扣平時的成績,但是來上課的同學就一定要給予表揚,給他們加分。在她看來,同學們聽不聽課全憑自己的興趣,只要大家保持安靜,不影響認真聽課的同學,在她的課上做自己的事情也是允許的。

  無奈的情緒或許可以理解,但少數老師某些無賴的做法則令人無法接受。“我選的這門考察課,我一節不落地上完了,每節課都認真做了筆記,結果開卷考試時卻不及格。而平時不怎麼去上課的同學卻得了優秀。我實在想不通。”在同學的鼓勵下,小陳鼓足勇氣給老師打了電話,要求復查試卷,誰料得到的答覆卻是“不要查卷子了,我給你改成‘良’好了”。“隨隨便便就能更改,當初的成績是亂給的嗎?”小陳對老師的不負責任頗為氣憤。還有一位大學生告訴記者,他們的一門考察課老師在結課時直接告訴同學,考察課的成績無足輕重,能通過就可以了。如果個別同學有特殊需要想得高分的,告訴他一聲就行了。“當時全班都被老師雷到了。”

  記者了解到,部分高校對“挂科率”有硬性規定,一個班的同學不能全部都通過。而考察課目前多以交論文或開卷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並不能合理地反映同學們的學習情況,“誰挂科”也讓老師頭疼,於是便有老師隨意給分。甚至有一些大學生笑稱,“考察課挂不挂科,拼的不是成績,是人品!”

  “成績出來之後,我們班的同學都在議論,説考察課成績好的學生全是平時和老師走得近的。那些學習努力但是默默無聞的同學就只能得到一個中等的成績。”選了考察課的劉同學有些憤憤不平,他認為,和老師的親疏遠近決定成績的高低,在同學中形成了不好的影響,不利於公平競爭,反而助長了拉關係的不正之風。

  考察,考試,一字之差卻有著天壤之別。“為學生減負”的初衷卻讓一些高校的考察課漸漸淪為“雞肋”,引人思考。(記者 唐湘岳 通訊員 沈劍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