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凱里市龍場鎮一所35萬元建成的希望小學,投入使用了僅一年半時間就被棄用,現在成為垃圾站。
凱里市教育局黨組書記龍運國説,對此,他“十分遺憾”。
35萬元錢打了水漂,希望小學成了垃圾站,你可以表示一下遺憾,民眾也可以感到遺憾,但是具體到捐贈者,聽到這樣的消息,恐怕就要憤怒了。
遺憾是怎麼造成的呢?龍運國説該希望小學前身是龍場鎮老山村教學點,龍場鎮政府此前有計劃,將原老山村整體移民搬遷。為方便搬遷後的村民,也因為“岔河”也算是多山的貴州一片相對開闊的土地,於是當地將希望小學定在此處。但後來整村搬遷難度大,多數村民未按原計劃搬遷過來。而新建的希望小學離村寨較遠,山路危險陡峭,致使學生人數一直很少,於是教育資源就這樣被浪費了。作為一所學校,規劃一定要慎重,村民都沒搬過來,希望小學先建了起來,難道沒考慮過搬遷不成功的風險?在經濟不甚發達的當地,這所希望小學的建設是一件大事,除了香港靈泉慈善基金會捐款20萬元、當地政府還匹配了15萬元援建,對這樣的一個項目難道不需要認真考慮、層層論證?層層論證就論證出這麼個結果?
規劃選址隨意還是其次,畢竟遠是遠了點,也好歹是一所小學,哪怕學生少,但是學校能讓這些學生進校學習知識,也算是撒播了一些希望的種子。可是變身為垃圾站,這就讓人絕望了。據説學校變身垃圾站的過程是這樣的,2010年,一條高速公路規劃需通過此處,於是徵用了學校佔地,僅剩下的11名學生也全部轉學了。之後,空校舍委託給了老山村村委會看管,是村裏自行使用的,至於為什麼使用著就變成了垃圾站,教育局表示並不知情。真的不知情嗎?當地的一所希望小學,居然成了垃圾站,當地的媒體都不報道嗎?一定要等外地媒體來報道才知道嗎?就算沒有媒體報道,凱里市教育局的領導以及工作人員都只會窩在辦公室裏喝喝茶,看看報紙,從來不會去基層走訪一下?連這種事情都不知情,還要你教育局何用?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終於到了4%,可倘若都是這麼個浪費法,佔到10%又如何?真正能轉化為有效教育資源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投入成了垃圾,民眾稅收成了垃圾,愛心人士的捐贈成了垃圾,這中間有多少希望會被你泯滅呢?
[ 責任編輯:芮益芳 ]